孩子們在沙灘上堆城堡做游戲、一家人在草坪上搭起帳篷、跑道上休閑鍛煉的市民絡繹不絕……8月12日傍晚,記者走進淮河蚌埠主城區段,兩岸如畫的風景,吸引不少市民和游客前來觀賞游玩、休閑鍛煉。
千里淮河從蚌埠穿城而過,被稱為“淮畔明珠”的蚌埠,與淮河正上演著一場蕩氣回腸的“城河之戀”。2021年,蚌埠主城區淮河防洪交通生態綜合治理工程(簡稱“靚淮河”工程)正式啟動,圍繞“一川清、兩灘靚、三脈通、十景紅”的總體布局,打造“堤固、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城市中心公園,推動城市從“跨河發展”向“擁河發展”轉變。
水與城:休戚與共
2024年5月底,作為蚌埠“靚淮河”重要節點性工程之一蚌埠龍子河口綜合布置樞紐工程,三臺機組全部開啟,對龍子湖進行首次生態補水。
龍子河口綜合樞紐布置工程是龍子湖水進入淮河的控制性工程,還是發揮生態、休閑觀光的綜合性工程,是集抽排與自排于一體的,具有排澇和灌溉功能的綜合樞紐。今年以來,龍子湖水位持續下降,便通過龍子河口綜合樞紐布置工程,引淮河水向龍子湖進行生態補水。
曾經,站立大堤看淮河,因其“兩頭翹、中間洼”的特殊地理特性及多年分洪行洪蓄洪,泥沙沉淀、河床抬高、淤積成灘、河道縮窄,洪水下泄不暢。同樣,由于之前缺乏對淮河的有效管理和利用,垃圾成堆、河堤開墾,淮河兩岸也一度成為城市臟亂差的集中帶。
“‘靚淮河’工程通過對河道切灘、拓槽、疏浚、清淤等一系列改造,拓寬拓深淮河主河道,保障洪水能順暢下泄,并對切灘產生的棄土就地利用,加固加寬原有堤頂,再次提升河堤防洪能級,形成‘超級堤防’,打通交通堵點。”蚌埠市水利局黨委書記、局長荀異然介紹。
通過對淮河河道切灘、拓槽、疏浚、清淤,完成土方480萬方,淮河主河道拓寬至500米左右,主河槽泄洪斷面增大30%,河道蓄水能力新增480萬方。利用350萬方切淮棄土加固堤壩背水面,把原有10米寬堤頂加寬至35-65米不等,形成“超級堤防”,全面提高城市防洪標準,減輕汛期防洪壓力,確保城市安瀾。
“靚淮河”子項目——龍子河口樞紐設計抽排、自排流量均為80立方米/秒,建成后城市排澇標準提高到30年一遇,同時新增8立方米/秒的灌溉補水功能,既能提高沿岸農田灌溉保證率,又能有效改善龍子湖水質和水生態環境,徹底解決汛期暴雨造成的“城市看海”、方邱湖片區排澇灌溉難等一系列問題。
水與人:相濡以沫
通過工程實施,階梯式利用灘涂地,豐水期過洪,枯水期變城市公園。淮河岸邊,騎行道路、草坪、沙灘、棧橋、親水平臺一應俱全,成為周邊居民休閑鍛煉首選之地,水清岸綠的淮河成為市民親水休閑的“城市會客廳”。
“沙灘會不會被沖走?”“花草樹木會不會被淹死?”“路面和棧道會不會被水泡壞?”……7月中旬以來,受淮河2024年第1號洪水影響,淮河蚌埠段水位持續急速上漲,“靚淮河”工程中的沙灘、棧道,以及部分草坪和紅色步道被淹,牽動了不少市民的心。
“棧橋、步道、沙灘在開始設計時,就是經過反復論證,是允許被水淹的,為的就是讓市民更好地近水、臨水、親水、樂水。”荀異然介紹,金沙灘不僅不會被洪水沖走,經過洪水沖刷后,反而會更加干凈;棧橋是不銹鋼和防水材料做成的,不怕水淹;草坪里的草短期不易被淹死,且價格低廉,水退后對損壞的部分進行及時更換就可以了。洪水離境后,相關管理部門及時組織人員進行了集中清理,“靚淮河”工程美貌如初。
通過實施“靚淮河”工程,最大限度增大灘地內水體和綠化面積,強化水體自凈能力,累計新增水面2600畝,新增城市綠地1.2萬畝,年凈化污水約1.2億噸;建設籃球、網球、足球等體育場地共15萬平方米,可同時容納3萬人,成為蚌埠市民休閑娛樂鍛煉養生的臨水健身基地、濱河體育公園,也是目前全省最大的河道型外灘體育公園;圍繞五彩阡陌、古鎮新街、城市陽臺、淮畔劇場以及鐵路、淮河文化公園等景點,在“靚淮河”建設區域還將謀劃騎行步道、索道、熱氣球等休閑項目,滿足群眾多元文化需求。“傍晚來河邊轉一轉,鍛煉鍛煉身體,成了我每天必打卡的事情了。”家住淮上區的劉先生說。
護好水、用好水,帶來的是綠水青山、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的整體變化。據了解,該項目2023年被生態環境部評為全國“生態環境重大工程”首個地方典型示范案例并向全國推介,獲評全省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十佳”實踐創新案例。
從“治淮”到“靚淮”,從“跨河”到“擁河”,“人水相依、城水相融”,在蚌埠,城與河的精彩故事還在繼續。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