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新項目用地緊張,一邊是部分廠房“陷入沉睡”,如何實現土地效益最大化?以最小的社會資源占用和消耗取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該如何實現?
2021年“畝均論英雄”改革工作啟動以來,我市堅持科學化評價、差別化配置、多元化激勵、精準化服務,通過建立完善正向激勵和反向倒逼機制扶優劣汰,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培育壯大“優等生”、調控幫扶“學困生”,推動工業企業種出“高產田”。
畝均“論英雄”
夏秋之交,阜陽界首高新區的安徽省天助紡織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每天都在上演“魔法”—— 一堆廢布條被倒進開松機中,隨著滾軸轉動,布料纖維被慢慢“撕扯”變松,機器另一頭“吐出”蓬松、潔白的再生棉。
“得益于政府的正向激勵,今年上半年,我們已實現產值超億元。”公司董事長李飛介紹,企業廢舊紡織品利用量全國第二,成長為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李飛所說的“正向激勵”,來自我市開展的“畝均論英雄”改革。
因去年畝均產值超1200萬元、畝均稅收超67萬元,天助紡織被評為A類企業,在項目、融資、科技獎補等方面享受到最高等級“優待”。
“畝均論英雄”改革意在于此。
和很多地方一樣,阜陽也面臨“成長的煩惱”:明明投入了足夠的工業用地和產業資金,實際成效卻沒有達到預期;土地指標等資源要素瓶頸越來越明顯,有些低效工業用地長期“沉睡”,與此同時大批工業好項目卻因土地問題無法落地。
如何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2021年,在多方學習的基礎上,我市啟動“畝均論英雄”改革。
根據企業效益情況,以縣市區為單位開展分類評價,并依據評價結果,對A、B、C、D四類企業實行差異化支持政策,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
3年來,“畝均論英雄”這項“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改革,就像一把標尺,測出企業發展動能、繪出企業發展方向,用高質量發展邏輯激勵企業唯實爭先。
企業發展質效明顯提升。統計顯示,2023年,全市規上工業畝均稅收、營收分別為14.61萬元、257萬元,較改革之初的2021年分別增長17.8%、23.8%。
效益“比高下”
8月15日,阜陽煤基新材料產業園,昊源化工集團技術人員正對年產40萬噸尼龍66一期工程項目設備進行最后調試。本月下旬,這個提檔升級項目將投料試車。
作為我市化工新材料領域龍頭企業,近年來,昊源化工以“退城進園”為契機,以技術改造為抓手,分批上馬4期項目,建成投產12個項目。今年,該企業銷售收入有望達170億元,實現傳統產業向新型化工產業的華麗轉型。
“畝均效益提升的難點在傳統產業。”阜陽市工業企業畝均效益評價專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在深入開展“畝均論英雄”改革中,我市始終把提升改造傳統產業作為重中之重,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而不是將其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
在省畝均辦指導下,我市大力推廣“畝均效益提升十二法”:通過管理、技改、重組、循環“四增效”,品種迭代、品質提升、品牌增值“三促品”,土地、科技、數字、金融、設計“五賦能”,推動企業以效益“比高下”。
向存量要增量、向增量要質量,“畝均論英雄”改革在全市多點開花。
在潁上縣,通過品種迭代,國內首家民營控股芯片電阻生產企業——安徽翔勝科技有限公司,5年內實現產品5次升級。企業也從生產家電、照明電源等生活消費類產品芯片電阻延伸拓展至汽車及相關工業領域,與奇瑞、比亞迪等達成合作,片式芯片電阻出貨量居國內第二。
在潁泉區,借助科技賦能,安徽智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上馬了年產3000噸高性能納米晶軟磁合金材料及其電子元器件項目。目前,該企業產品在細分市場占有率居國內前三,超薄納米晶帶材制備技術處于國際先進水平,2022年入選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在太和縣,依托技改增效,安徽德信佳生物醫藥有限公司不斷更新生產設備、提升工藝水平,設備設施自控率達到85%,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有效提升的基礎上,能耗降低25%以上。該企業在手性藥物高效催化合成新技術、高效手性誘導試劑綠色合成新工藝等方面,積累了行業領先優勢。
不以規模定標準,轉以質效分“高下”。堅持需求導向,把質量效益放在首位,在“有限空間”創造“無限發展”,“畝均論英雄”改革為我市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新動能。
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9%,規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長45.2%、增速居全省第三。
資源“滿盤活”
近日,阜陽界首高新區田營科技園的安徽鑫紀源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新建的廠房里為投產做最后準備。
令人想不到的是,一年前,這里還是一家破產企業的待處置資產,因無法執行而進入司法拍賣程序。
為盡快盤活低效土地,加快案涉資產轉讓,界首市通過招商引資引導新項目“嫁接”,在確保依法依規拍賣的前提下,實現司法網拍與招商引資精準優化對接。
鑫紀源科技征得181畝土地后,上馬了總投資30億元、年處理40萬噸含鋰物料資源循環利用項目。達產后,項目可年產3萬噸電池級碳酸鋰。
盤活存量低效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僅今年上半年,我市就處置批而未供土地9000余畝、閑置土地2500余畝。
畝均效益評價工作的成效重在結果運用。堅持科學化評價、差別化配置、多元化激勵、精準化服務,對應綜合評價機制,我市以畝均效益評價結果為導向,實施政策、融資、用地、能耗等資源要素差異化扶持政策,通過正向激勵、反向倒逼,加快發展A類企業、引導提升B類企業、幫扶升級C類企業、改造轉型D類企業,將更多資源用于優質制造業發展。
對于A類企業,我市在要素保障、政策支持等方面給予適當傾斜,A類、B類企業還能享受“畝均英雄貸”。我市依托阜陽金服平臺上線“畝均論英雄”服務專區,去年以來,已發放“畝均英雄貸”1600筆、200余億元。
對于考核靠后的C類、D類企業,我市強化政策扶持,促進更多企業提檔升級,實現資產增效。
“畝均論英雄”導向日益鮮明。去年,界首市、太和縣入選安徽省縣(市、區)制造業“畝均論英雄”改革綜合效益榜單,界首市畝均效益“循環利用法”入選全省優秀案例,超威環保等5家企業、阜陽界首高新區等3個園區入選2023年安徽省制造業企業、開發區畝均效益領跑者名單。
市畝均辦有關負責人介紹,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繼續以改革激勵措施為牽引,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加快重塑全市產業格局、優化招商模式、增強發展動能,為阜陽經濟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