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場邏輯彌補因家庭結構和社會變遷所帶來的生活需求缺口,這是“陪伴經濟”的價值所在
前不久,筆者因為腿腳不便約了陪診。幫著等叫號、提醒去診室,十分省心;發票、報銷等事項,交代得一清二楚;各個樓層的自助服務機哪里人少,也了如指掌。專業的陪伴服務,極大提高了患者的就診體驗。
如今,陪診、陪護、城市陪拍、裝修陪跑……各式各樣的陪伴服務越來越常見。這些服務以市場化、社會化方式提供,讓獲取陪伴變得直接高效,避免了“欠人情”的心理負擔,也更好滿足了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
“陪伴經濟”的興起,有深刻的社會根源。一方面,在流動時代,與家人朋友“一北一南”“一城一鄉”的情況越來越普遍,一些需要陪伴的場景,亟待給出新的社會化方案。另一方面,新一代消費者更注重傾聽內心的聲音,追求情緒價值的滿足,也更愿意為定制化、專業化的陪伴體驗買單。以市場邏輯彌補因家庭結構和社會變遷所帶來的生活需求缺口,這是“陪伴經濟”的價值所在。
陪伴,不僅要花時間,更要盡心盡責。目前,“陪伴經濟”尚且處于自發狀態,服務水平更多依賴個人素質,近乎“開盲盒”。在審慎監管的同時,大力推進規范化建設,“陪伴經濟”才能邁穩腳步,贏得更長遠的未來。
于發展之初,加強標準化建設,短期看可能會放慢市場開拓的步伐,從長遠來看則是必不可少的先手棋。一些機構已在探索細化服務標準和流程規范。比如,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聯合包括服務平臺在內的22家單位發布《老年陪診服務規范》,對服務流程、安全守則、投訴機制等作出規定;一些養老服務機構也探索建立陪診全流程服務標準,有的通過數字化平臺實時追蹤、評估服務。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著力提升供給質量,構建良好服務生態,“陪伴經濟”才能實現持續健康發展。
也要看到,陪伴是人與人的互動,需要穩定而有溫度的支持。提供陪伴服務,不能機械地執行流程,而要基于真誠的共情、積極的關注,把人文關懷融入服務流程。一位從業10年的陪診員說,他包里永遠有紙巾,以備不時之需,“服務細節和醫療流程一樣重要”。同時,要保持合理的邊界和距離,筑起安全和隱私方面的“護欄”,如此才能更好滿足情緒價值,建立良好口碑,挖掘市場潛力。
隨著家庭規模小型化、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陪伴經濟”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遇到不便時獲取必要幫助,在發展愛好時找到同道中人,在感到孤獨時尋求社會連接——這些廣泛的情感和生活需求,正是這種新業態的潛力所在。據一家機構預測,2025年我國“陪伴經濟”的市場規模將達500億元。在基本公共服務之外,越來越多人有能力、有意愿購買即時、專業、規范化的社會服務,這既是應對變化的積極姿態,也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
“陪伴經濟”的興起,體現了當下人們對生活品質的更高追求,也彰顯出社會服務迅速適應新變化的巨大活力。立足現實需求,堅持投資于人,強化技術賦能,充分借助市場力量,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以新的方式編織社會的溫情“紐帶”,必能以更高效的方式實現心與心的抵達,溫潤每一個平凡的日子。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22日 05 版)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