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合肥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要深刻認識長三角區域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結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相統一,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抓好重點工作,真抓實干、埋頭苦干,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斷取得成效。
殷殷囑托,久久回響,化為合力致遠的力量。
四年來,合肥主動靠上去、精準接上去、全力融進去,用好居中靠東、左右逢源的區位優勢,從科技到產業,從交通到民生,持續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扎實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合肥經濟總量達到1.27萬億,居全國城市前20強,規上工業等多項指標增速居長三角萬億城市前列,成為近10年全國經濟30強城市中發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
民生服務同城化 打造“我們的長三角”
“原來覺得長三角一體化和咱老百姓沒多大關系,現在愈發感受到‘我們的長三角’帶來便利。”最近,家住長豐縣的張某帶著母親到第六人民醫院安徽醫院(國家創傷區域醫療中心)復診。張某告訴記者,母親腿部骨折,淤血轉移,已疼痛半個多月,聽說六院有上海的專家定期來坐診,他們便來就醫。
張某口中的專家,均來自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是國家骨科醫學中心,是中國骨科醫學的“國家隊”。2023年8月,第六人民醫院安徽醫院(國家創傷區域醫療中心)正式開診,由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合作共建,規劃建成特色突出的現代化、高水平國家創傷區域醫療中心。
第六人民醫院安徽醫院并非個例。在長三角地區深度融合的趨勢下,合肥始終拉高標桿向長三角先發地區看齊,持續加大民生投入,堅持共享便利化公共服務。
在與百姓息息相關的醫療服務中,合肥與上海共建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安徽醫院、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安徽醫院、上海曙光醫院安徽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4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跨省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已覆蓋長三角41個城市1.5萬余家醫療機構。
在關乎民生的教育領域,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學教育集團與上海市鞍山實驗中學教育集團、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教育集團、溫州市實驗中學教育集團等7家集團化初級中學聯合成立了長三角初中集團化教育聯盟,優勢互補,共享教育資源。合肥還與楊浦區合作打造長三角職業教育一體化創新平臺,包河區與徐匯區16所學校結對共建,長豐縣與上海師范大學共建附屬合肥實驗學校等。
在交通互聯領域,合肥攜手建設長三角綜合交通樞紐體系,獲批長三角首個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8條鐵路納入長三角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與長三角39個城市鐵路互通直達;長三角國際航空合肥物流分撥中心正式啟用,與上海機場實現互聯互通。
在政務服務領域,合肥創新設立政務服務長三角“遠程虛擬窗口”,解決了長三角地區辦事群眾需要跨省辦理事項的煩惱。這一創新舉措還入選了全國典型經驗案例,讓長三角地區的人民群眾感受到“我們的長三角”所帶來的便利。
區域發展一體化共算“一筆賬”
長三角地區以4%的國土面積,集聚了全國約17%的人口,創造了全國近1/4的經濟總量,是我國經濟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這背后,是區域間相互借力、合力使然。
作為長三角副中心城市的合肥,堅持共建區域一體化發展機制,努力與長三角城市在區域發展中共算“一筆賬”,合力迎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新使命、新任務。
2023年11月,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政府與合肥市人民政府舉行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長寧區打造的“虹橋”品牌,引領發展“數字經濟”。合肥作為建設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國家戰略的重要力量,在資本招商方面已經形成了頗具地方特色的經驗。
區域合作近一年,合肥與上海長寧區“親密值”直線上升。
今年7月18-19日,以“寧心同行·合創未來”為主題的合肥企業長寧行活動舉行,合肥企業走進長寧區的攜程集團、尋夢信息技術(拼多多)和上生·新所城市更新項目交流經驗。
不到一周,上海長寧區又與合肥瑤海區開展“數字化轉型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交流研討會,雙方將謀劃在合肥東部新中心引進上海市長寧區教育品牌,采取合作辦學模式。
從產業到民生,合肥持續深化與長三角城市戰略合作。
市發展改革委合作交流辦相關負責人表示,除了上海長寧區,還與南京、杭州、寧波等城市交流合作,2021年,合肥廬陽區、蜀山區與上海市黃浦區、南京市鼓樓區、蘇州市姑蘇區等9個城區成立長三角主要城市中心城區高質量發展聯盟;2023年,合肥與上海市靜安區、杭州市等5地攜手建立全球服務商融入長三角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機制。
今年7月,長三角主要城市中心城區高質量發展聯盟于合肥舉行第四次聯席會議,商討合力推進樓宇經濟品牌推廣、長三角品質商圈共建、“雙碳”示范區建設等十大重點項目。聯盟內的9個城區合作逐年緊密的原因,用一組去年的數據便可知曉:上海市黃浦區、杭州市上城區、南京市鼓樓區、寧波市鄞州區、蘇州市姑蘇區、合肥市廬陽區、合肥市蜀山區、無錫市梁溪區、南通市崇川區9個區域的單位面積經濟產出達9.55億元人民幣/平方公里,是長三角平均水平的11倍。
科創產業協同化實現“1+3大于4”
在當下火熱的新能源汽車賽道中,長三角地區的“4小時產業圈”正在兌現紅利。
由上海提供芯片、軟件等組成汽車“大腦”,江蘇提供動力電池,浙江提供一體化壓鑄機,安徽整車組裝。一臺新能源汽車的完整產業鏈構建在4小時車程內,發揮出了“1+3大于4”的效應。在這其中,合肥無疑是重要的一環——大眾,蔚來、比亞迪等一批行業巨頭坐鎮,六大整車企業囊括乘用車、商用車、專用車等全系列產品,500多家配套企業聚集于此。
市發展改革委合作交流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合肥牽頭組建長三角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先進計算、環境4個產業聯盟,共建先進計算等10個產業園區,串聯起1100多家長三角重點企業,成立長三角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障研究院,共同維護了科創實力和產業鏈的韌性和穩定。
合肥貫徹長三角地區“1+3大于4”的協同發展理念,也實實在在地惠及了市場主體。
在科技創新“共進”中增強創新動能、在產業發展“共興”中實現能級躍升,這是合肥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擔當作為。
與上海張江簽署科學中心共建協議,設立合肥國家實驗室上海研究基地,共建共享合肥先進光源、上海光源等大科學裝置,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6大研究院建成運營,深空探測等4個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批組建……近年來,合肥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科技和產業規模快速集聚,新型顯示、智能語音產業整體規模全國第1,集成電路產業競爭力、新能源汽車產量全國前3,空天技術產業從無到有、兩年集聚企業近200家,星火認知大模型全國領先,量子企業數、專利數均居全國首位,推動長三角地區成為我國乃至國際量子信息產業發展的領跑者。
從“硬聯通”到“軟聯通”、從科技創新到產業協同、從交通便捷度到民生感受度……面向長三角,合肥勇當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攜手共建科技創新體系、現代產業體系、現代流通體系、優質公共服務體系,將繼續聚力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的一體化發展。
記者手記
“我們的長三角”從便捷的高鐵交通,到上海等地名醫來到“家門口”,再到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互補……可以說,“長三角一體化”對于合肥市民來說,正在全面融入日常生活。
在我的采訪過程中,關于長三角一體化的故事也越來越精彩和豐富。案例中的主角有企業家,他們有的借助長三角一體化的東風聯合攻關技術難題,有的在近幾年把公司業務版圖拓展到了三省一市;還有普通百姓,他們在更加互聯的交通網里輕松“跨省上班”,在長三角“遠程虛擬窗口”前解決了原本需要兩地跑腿的事項辦理……
這些故事的背后,是多年來合肥主動靠上去、精準接上去、全力融進去,爭當“優等生”的努力和干勁。
隨著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合肥擔當”越來越重,從過去“我們與長三角”變成如今的“我們的長三角”。
共飲一江水,未來更可期。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