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星河動力裝備科技有限公司,“智神星一號”液體運載火箭各項實驗正在穩步推進,向著首飛目標沖刺;安徽安芯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片片高性能半導體芯片源源不斷“走”下產線,運往全國大市場;安徽友進冠華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專注技術創新,深耕銅基新材料領域,逐步成長為行業內“隱形冠軍”……搶抓“星”機遇、勇攀“芯”高峰,今天的池州正借科技之翼,助產業騰飛。
2020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期間,參觀了安徽創新館,指出“要進一步夯實創新的基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培育新興產業,鍥而不舍、久久為功。”5年來,池州牢記囑托、奮力前行,加快推進科技創新、產業升級,不斷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取得了累累碩果。
讓企業站穩創新“C位”
8月11日,江南新興產業集中區池州市創裕金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創裕金屬)生產線開足馬力。公司展廳內,一款款應用于新能源汽車、光伏設備等領域產品琳瑯滿目。“我手上拿著的是一個微型光伏逆變器,它的模具、制具是我們自主設計、研發、制造的,這款產品戶外壽命可達30年,比目前市場上流行的產品使用年限多出10年左右。”創裕金屬研發經理紀松蔭告訴記者,目前產品年產約50萬套,主要銷往歐洲、北美等地區。
今年以來,創裕金屬已經實現產值近8000萬元,預計全年產值達到1.4億元,這份成績的背后,離不開對科技創新的投入。紀松蔭告訴記者,公司每年會拿出產值的10%投入研發,深度融合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加速成果落地轉化。“隨著公司在科技創新上不斷投入,我們的產品性能更優、市場競爭力更強,銷售額和訂單量也在逐年增長。”紀松蔭說。
該企業還與福州大學共同成立博士生工作站,每年有5到6名福州大學材料類相關專業博士生來池州駐點參與科研工作,幫助企業優化生產工藝、提升產品品質。
近年來,創裕金屬先后“摘下”安徽省企業研發中心、安徽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安徽省高新技術企業等諸多榮譽,獲得實用新型專利證書近30項。
科技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池州企業紛紛走上產業轉型升級之路。
位于池州經開區的安徽歐泰祺智慧水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歐泰祺),以前是一家主營供水管網搶修和安裝設備生產、銷售業務的企業,隨著市面上供水公司管理水平越來越高、工程質量越來越好,供水管網搶修需求越來越少,公司轉型發展勢在必行。
這些年,歐泰祺依托科技創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成功實現“華麗轉身”。“我們目前專注于供水管網數字化綜合解決方案和數字化電磁無損檢測技術研發、推廣和應用,成功跟上了時代步伐。”公司常務副總王敬玉說,以前公司只注重“搶修”這個環節,而現在已經將業務向前延伸到問題監測、發現及診斷環節。
目前,歐泰祺在合肥、池州、英國曼徹斯特設立多個研發中心,匯聚了一批來自國際知名高校和研發機構的高層次研發人員,成功推出一批技術領先的智能化系列產品。
在池州,越來越多的企業站上了科技創新的“C位”,成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力軍。“我們建立科技型企業幫扶機制,梯次培育科技企業,提質擴面加大研發,創新隊伍主體在不斷壯大。”市科技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汪鵬飛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市優選擁有自主核心技術、市占率行業領先、人才團隊實力強、擁有高端設備的企業42家,由市領導聯系幫扶,幫助企業破解技術創新、生產經營等發展難題。同時,制定了《池州市科技型企業五年提升計劃實施方案》,構建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體系,著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領軍企業。今年以來,入庫高新技術培育企業165家,95家企業申報第一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3家企業擬申報第二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政府的一系列扶持在推動企業創新發展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王敬玉告訴記者,在歐泰祺轉型初期,市委、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在人才引進、資金獎補等方面提供了很多幫助,讓企業輕裝上陣、行穩致遠。
讓平臺賦能高質量發展
前不久,安徽省鎂鋁合金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在江南新興產業集中區建成并投入使用。
作為全省首個聚焦鎂鋁合金產業的專業檢測平臺,中心配備了直讀光譜儀、原子吸收光譜儀等153臺(套)高精度設備,可對鎂鋁合金材料、型材棒材管材等4大類產品的化學成分、力學性能等135項參數進行檢測,目前已與6家企業達成合作意向,完成50組產品委托檢驗。
為提升核心技術攻關能力,中心還同步設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與合肥工業大學、重慶大學等高校開展深度產學研用合作。“通過建強平臺,可以更好地將高校的科技成果在池州落地轉化、推廣應用,促進技術更新、產品迭代。”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潘復生院士科研團隊成員吳量說。
市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負責人吳慧斌表示,中心的成立不僅可以有效解決企業外送檢測成本高、周期長的問題,更通過提供標準制修訂、技術攻關等服務,助力產業鏈向高端延伸。
江南輕合金產業研究院科創支撐作用也日益凸顯。目前該研究院與13家企業簽訂產學研項目合作協議,對輕量化鋁合金材料等7個項目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同時建立71名輕合金行業專家庫,并與國機集團院士開展高溫超高壓反應釜的研發及工程轉化合作。
注重本地平臺建設的同時,池州還通過建立“科創飛地”,通過科創要素和產業要素跨區域對接,從“飛入地”汲取技術、資金、人才等創新資源,推動本地產業發展。
2023年底,池州在上海松江創立了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池州科創中心(以下簡稱池州科創中心),聚焦池州半導體、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打造池州在滬的研發創新、產業孵化、招才引智和開放交流中心。目前池州科創中心已入駐企業約30家,創賢半導體、蘅濱電子、奕檢健康等多個產業化項目順利落地,為池州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今年我們積極推進公共創新平臺和企業創新平臺建設,不斷完善科技孵化體系,以建強平臺賦能高質量發展。”汪鵬飛說。目前,我市正圍繞“科創+產業+人才+城市空間”定位,積極謀劃“未來科技園”建設;聚焦各縣區園區主導(特色)產業,推動組建半導體、金屬新材料等8個產業創新研究院,提升產業創新公共服務能力;推薦23家企業爭創省企業研發中心,安徽鉅芯半導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點實驗室入列省建設指南。
讓人才勇挑科創“大梁”
1989年出生的俞獻林是安徽友進冠華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友進冠華)選礦分廠廠長、高級工程師。入職十余年來,他致力于技術研發和生產管理,助力企業攻克諸多核心技術難題。
友進冠華深耕有色金屬冶煉領域,專精于銅、金、銀等金屬制品的提煉與供應,主要業務是將銅精礦冶煉成陽極板。
初到友進冠華的俞獻林發現,這里面臨大量金屬未能有效回收的現狀,認為這些冶煉渣還可以進一步高值化利用。“尾礦含銅量高達0.8% ,這意味著每100噸廢渣中就有0.8噸銅被白白浪費,非常可惜。”俞獻林說。從此,他便開啟了與廢渣的“較勁”之旅。
第一階段,俞獻林通過反復調整實驗數據、調試生產設備,僅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便成功將轉爐渣的浮選尾礦含銅量降至0.4%,每年至少為公司創造500多萬元的效益;第二階段,他牽頭啟動渣緩冷項目,用時三個月,將轉爐渣的尾礦含銅量從0.4%降至0.25%,每年可為公司創造近1億元的經濟效益;第三階段,他對整個銅冶煉爐渣選礦生產工藝進行全流程考查,提出了中礦分級再磨技術改造思路,這一次,成功將尾礦含銅量從0.25%降至0.22%,讓企業爐渣選礦水平一舉躋身國內行業先進行列。
在今年4月召開的全國工業和信息化系統先進集體、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他榮獲“全國工業和信息化系統勞動模范”稱號。
人才是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生產力躍升的基礎支撐。近年來,池州堅定不移實施人才興市戰略,大力實施“萬馬奔池”人才計劃,不斷優化完善人才“引育留用”全鏈條政策舉措,越來越多的人才選擇池州、扎根池州,為城市發展注入了活力。
在東至縣大渡口經開區安徽一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車間,5條全自動生產線正以每分鐘300至550粒的速度,“吐”出直徑約3到6毫米的爆珠,是一種新型的口香糖。
公司創始人曹智琨是位“85后”碩士研究生,2020年懷揣創業夢返回家鄉,帶領團隊攻克多項技術,讓企業成為行業標桿。“我們這套自主研發的雙珠滴制系統,工藝精度已達國際領先水平,可對標森下仁丹‘雙晶球’產品。”曹智琨說。
如今,公司手握5項發明專利,通過技術革新將爆珠廢品率從5%降至1‰,生產效率提升近30%。憑借出色成績,曹智琨今年入選了“江淮英才”培養計劃領軍項目創業人才。
為更好地服務人才發展,我市創新推出人才服務專員制度,選派人才服務專員下沉高層次人才所在企業,“一對一”開展政策解讀、待遇落實、人文關懷等定制化服務。鼓勵高校和企業科研人才雙向“兼職”,從省內外高校院所首批遴選12名專家教授到企業擔任“科技副總”,幫助解決技術難題。
圍繞產業發展需求,我市摸排高層次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底數,建立池州市科技人才團隊信息資源庫和池州市重點科技人才資源遴選庫,并按區域、產業領域和專家層次分類梳理,出臺科技人才服務方案。
“無論是貼心服務、制度保障,還是精準對接需求、優化發展生態,我們都是為了讓各類人才在池州發展得更好,在創新的舞臺上大顯身手。”市委人才工作局副局長劉煒說。
潮起皖江,風光無限。池州將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產業是方向、企業是主體、平臺是支撐、人才是關鍵、環境是保障”的工作思路,著力培育壯大科技型企業,加強創新載體平臺建設,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高效協同的成果轉化體系,營造一流創新生態,持續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讓“科創之花”綻放得更加絢麗。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