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徐壯
發展旅游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十四五”以來,我國著力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著力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加快旅游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實現旅游業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從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新業態不斷涌現,到“旅游+”“+旅游”活力四射,再到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進一步得到滿足……旅游業有力發揮作為幸福產業、民生產業、新興戰略性支柱產業的應有作用,旅游大國加速邁向旅游強國。
更好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綠茵場上人聲鼎沸,賽場周邊“一房難求”,夜市小店煙火升騰……今年暑期,慕“村超”之名來到貴州榕江的游客數量依然高漲。據當地統計,僅7月26日當天,這個西南小城吸引省內外游客超18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88億元。
誕生2年多來,“村超”持續紅火,帶動作用明顯。它的故事,成為近年來旅游深度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
從量上看,我國居民旅游時間、出游頻次明顯增加,我國作為全球最大國內旅游市場的地位更加穩固。文化和旅游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居民出游人次32.85億,同比增長20.6%;國內居民出游花費3.15萬億元,同比增長15.2%。
從質上看,隨著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旅游既豐富群眾生活,又提振市場信心,帶動交通、住宿、餐飲、零售等消費增長,在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引導擴大消費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十四五”以來,文化和旅游部順應人民群眾旅游消費轉型升級新趨勢,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推進需求側管理,為旅游消費營造良好氛圍。
從精心組織“中國旅游日”活動,開展全國文化和旅游消費促進活動;到推進實施《關于釋放旅游消費潛力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再到制定促進服務消費、冰雪經濟、進一步培育新增長點繁榮文化和旅游消費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旅游業對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綜合帶動作用日益凸顯。
加速推進文旅深度融合
暑熱漸消,位于鄭州的“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熱度不減。這個景區沒有自然風光,也不是歷史遺跡,卻憑借21個劇場、近千名演員打造的近700分鐘沉浸式演出吸引全國游客紛至沓來。自2021年6月開城至2024年年底,超4000萬人次到這里觀演,其中省外觀眾占比近80%。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只有河南·戲劇幻城”令人深感文旅融合的魅力。
“十四五”以來,我國積極推進文化和旅游業態融合、產品融合、市場融合,旅游更加“有料”、有趣、有深度。
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面,文化和旅游系統加強對代表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重大工程項目進行合理旅游開發,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精神內涵。
在繼承革命文化方面,把偉大建黨精神等黨和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奮斗中形成的偉大精神融入線路設計、展陳展示、講解體驗中。紅色旅游類A級旅游景區數量和游客接待量連年增長。
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積極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支持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非遺館、書店等文化場所增強旅游休閑功能,推動非遺有機融入旅游產品和線路。傳統文化類景區由2012年的2064個增加到4000余個,年均增長8%。
“今天,國家文化公園、考古遺址公園、歷史文化名城古鎮和街區、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文化館、非遺民俗、音樂會、演唱會已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旅游場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新作品、新項目和新業態不斷涌現,回應了當代旅游業‘以文化人、以旅惠民’的新要求。”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說。
不斷添彩人民美好生活
推窗看天山、出門是草原。新疆伊犁,國家級旅游度假區——那拉提旅游度假區正是許多人心中“詩和遠方”的樣子。今年夏天,那拉提·拈花灣哈茵賽民俗風情度假村正式開園,主打“草原特色民俗風情”沉浸式度假體驗,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在這里過上了聽冬不拉、品馬奶酒、賞民俗情的“慢生活”。
“十四五”期間,我國全面進入大眾旅游時代。旅游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成長方式,成為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向往中的重要內容。
立足多樣化、個性化、高品質需求,文化和旅游部門近年來精心打造優質景區景點、跨區域旅游產品和精品旅游路線,加大度假區、休閑街區、鄉村旅游重點村鎮等休閑度假產品的培育力度。
截至目前,全國有1.65萬家A級旅游景區,紅色旅游經典景區300處,國家級、省級旅游度假區近900家,國家級、省級旅游休閑街區700余家,鄉村旅游重點村鎮9500余家。2021年以來,15個鄉村先后入選聯合國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村”,總數居世界第一。
文化和旅游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正推動各地實施旅游景區強基煥新行動,因地制宜豐富產品供給,加強景區景觀風貌和服務設施的微改造、精提升,提高景區的便利化、安全性和舒適度,通過景區煥新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多樣化的旅游需求,更好助力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