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史洪芳)9月12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書寫了水利改革發展嶄新篇章,水利投資保持高位運行,水利重點工程加速推進,水旱災害防御扎實有效,農村水利建設成效顯著,水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水利改革創新全面深化。全省共完成水利投資4870億元。其中2022年完成水利投資592億元,2023年完成水利投資641億元,水利投資規模位居全國第一方陣。
安徽39個水利項目被列入國家172項和150項重大水利工程,總投資1900多億元。水網建設入選全國省級水網先導區。建成了以引江濟淮一期工程為代表的一大批重點水利工程,全省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基本構建。省委、省政府謀劃實施“雙十雙千億”工程,長江華陽河蓄滯洪區、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區、新安江流域防洪治理工程等一大批工程陸續開工建設。
省水利廳廳長 王榮喜
同時,安徽全面推進主要支流治理、中小河流治理、易澇地區排澇能力、農村基層防汛預警體系等防洪薄弱環節建設,水旱災害防御能力顯著提升。成功防御了2016年長江大水,2017年江淮伏旱,2019年伏秋冬連旱,2020年長江及巢湖、淮河、新安江同期發生的大洪水,2024年新安江、長江、淮河發生的流域性洪水等,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最大程度地減輕了災害損失,直接減災效益5000多億元。
以皖北地區群眾喝上引調水工程、淮河以南地區農村供水保障提升工程為抓手,安徽持續推進《安徽省農村供水高質量發展規劃》實施,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7%,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農村人口比例達到93.1%。完成55處大型泵站更新改造,推進懷洪新河等4處大中型灌區建設,實施淠史杭等199處大中型灌區現代化改造,全省有效灌溉面積達到6913萬畝,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3。
安徽大力推動河湖長制,全省共設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河湖長5.29萬名,建成新安江、明湖等一大批富有徽風皖韻的國家級、省級幸福河湖。完成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常年水面面積1平方公里以上湖泊管理范圍劃界,以及國家重要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等空間劃定。全面開展跨市河流水量分配,全力推動生態流量管控工作。加強河湖管護,深入推進“清四亂”常態化規范化,河湖面貌明顯改善,水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全省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5134平方公里,全域水土流失面積、強度實現“雙下降”,水土保持率達91.7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9個百分點。
在水利改革創新方面,安徽堅持改革破題,深化改革攻堅,聚力解決制約水利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以改革創新賦能水利高質量發展。建立覆蓋政府投入、金融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的多元化水利投融資新機制,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水網建設,廣德市鳳凰山水庫等央地合作項目相繼落地。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出臺優化水利營商環境一系列工作舉措,涉及法治環境、行政審批、水利建設市場、政務服務環境等領域,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企業降成本。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六安市金安區淠史杭灌片全面啟動現代化灌區建設試點,構建從水源到田間完善的灌排體系。深化用水權改革,在全國率先實現地級市水權交易全覆蓋。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