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朱卓 王弘毅 賈克帥)“Ⅰ類水質要求近乎無人類活動干擾的自然狀態,對污染物限值極為嚴苛。”6月12日下午,記者聯系到鄧鵬時,他一上來就做了番“科普”。
六五環境日前夕,2024年《安徽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布,長江干流(安徽段)總體水質為優。2024年是安徽與江蘇實施長江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的第一年,長江干流安徽段馬鞍山市境內烏江、三興村2個出境斷面在2024年6項補償考核水質指標中,有3項達到年度Ⅰ類水平。其下游的長江南京段,是占南京市供水量80%以上的最大飲用水源。
“這真是大好事,我們喝的就是長江水。”在長江邊生活了50多年的南京市六合區市民謝長江接受采訪時說。
“對位于長江下游的安徽段而言,出境水質半數補償考核指標達到Ⅰ類標準極具挑戰性。”身為長江設計集團安徽分公司總經理的鄧鵬認為,“沒有全流域共抓大保護,這是不可能的。”該集團總部在武漢,隸屬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參與了長江銅陵、蕪湖段治理工程。
“來之不易!這體現了我們多年來長江大保護的顯著成效。”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明確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云說,近10年過去了,長江干流安徽段出境水質穩定在Ⅱ類優質水平,出境斷面補償考核指標一半達到Ⅰ類,這是長江水質保護的重大突破性進展和標志性成果。
謝長江不僅名叫長江,還喜歡到長江邊看魚群。他回憶說:“以前很少看到魚,常看到水面上漂著油污。”
“10多年前,長江經濟帶雖只占全國面積的21%,但廢水排放總量占全國40%以上,治理難度可想而知。”多年從事環境經濟研究的合肥工業大學副校長吳華清介紹,“安徽省委、省政府近10年來一直把保護修復長江生態擺在突出位置,列為生態文明建設‘一號工程’。”
“‘共抓大保護’是新時代一項前所未有的創新實踐,正在固化為制度層面的改革成果,其中就包括2024年安徽與江蘇、江西實施的長江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省財政廳副廳長左自智介紹。
根據這一機制,安徽獲得橫向生態補償資金,其中馬鞍山市分配到最多補償金額,共3953萬元。“考核是壓力,更是前進動力。”馬鞍山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科科長李娟說。
與謝長江一樣,馬鞍山市漁政執法支隊執法艇“90后”駕駛員程偉也喜歡看江面上的魚。“常能看到江豚躍出江面,一開始激動地用手機拍,現在也感到平常了。”他說。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