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突破傳統課堂教育的局限,提升黨員教育培訓質效,滁州市將現場教學點建設作為關鍵抓手,系統構建主題鮮明、功能完備、管理規范的教學點體系,推動教育模式向“實景感悟”深度轉型,使“行走的黨課”成為錘煉黨性、服務發展的生動實踐。
健全制度機制,規范建設管理。明確標準體系。出臺《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點管理辦法》,建立“分類設置、審核認定、管理保障” 全鏈條機制。確立“7+X”分類標準——“7”大核心領域覆蓋黨性教育、改革創新等關鍵主題,“X”類特色領域聚焦現代化滁州建設新實踐。制定“五個一”建設標準(一支師資隊伍、一門精品課程、一份高質量講稿、一個主題課件、一條合理路線),保障陣地建設標準化、課程供給體系化。強化動態管理。實行“兩年一評估、動態調整”機制,設定硬件設施、課程質量等量化指標。對成效突出的教學點給予項目、經費支持,對不達標者實行退出管理,避免資源閑置,倒逼提質增效,確保教學點“優中選優”。推動區域協作。鼓勵相鄰縣區或同類教學點聯建共建,串點成線、結線成網。依托“申報有標準、建設有規范、評估有依據”的良性生態,全市已建成涵蓋7大領域的教學點170余個,有效拓展了黨員教育培訓空間。
強化軟硬件支撐,夯實教學基礎。升級實用化硬件設施。堅持“節約實用、就地轉化”原則,提升現有場館功能,配備多媒體設備、展陳空間及后勤保障,滿足50人以上教學需求。全椒縣馬廠鎮依托中共皖東工委舊址,整合紀念館、鎮黨校、紅色體驗館,形成“三位一體”紅色陣地。定遠縣二龍回族鄉融合黨群教育功能館與共享直播間,打造民族鄉村治理課堂,變“靜態展館”為“可感可觸、深度參與”的實踐課堂。開發專業化精品課程。聚焦 “本土實踐+理論升華”,聯合黨校、專家圍繞中心工作開發特色課程。來安縣《加強跨區域合作,探索省際毗鄰區域協同發展新機制》、天長市《農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的金集探索》、瑯琊區《黨建引領“345”網格工作法》等,將地方實踐升華為可學可鑒的案例。配套標準化教案,優化講稿、課件、解說詞、影像資料包等,確保教學“拎包即用”。組建多元化師資隊伍。構建“黨校教師+基層骨干+先進典型”師資庫,各教學點配備2名以上專兼職講師或講解員,形成“黨校教師講理論,行業專家讀前沿,村書記(致富帶頭人)說經驗”的多維教學格局。
聚焦學用轉化,釋放育人效能。優化教學流程。推行“看聽評議”四步教學法,引導黨員從感性認知躍升至理性思考。在全椒縣黨性教育基地,黨員先參觀皖東工委舊址,再聽專題講解《二胡沖楊皖東工委的斗爭歲月》,隨后分組研討“新時代如何傳承紅色基因”,最后教師點評總結,實現認知升華。 強化互動體驗。融合沉浸式、互動式、情景式理念,設計實操環節。基層治理類教學點設“網格矛盾調解模擬會”,鄉村振興點推“民宿運營沙盤推演”,社區治理模擬“345”工作法,城鎮化治理采用“案例講解+ 居民訪談”,讓學員們在實戰模擬中提升能力。整合主題路線。破解“點散力弱” 困境,繪制全市教學點“紅色地圖”,開發黨性教育、基層善治、三新黨建等39條主題路線,滿足差異化培訓需求,實現資源互補、效能倍增。“長三角一體化”主題串聯來安頂汊功能區、滁州高教科創城,展現區域協同發展實踐;“鄉村振興示范線”覆蓋天長金集鎮、南譙孫崗村、明光陸郢組等12個點位,形成“產業發展+治理創新”的復合教學鏈。今年以來,全市69個重點教學點已承接培訓班185場,覆蓋黨員1.4萬人次。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