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今年以來,我國創新藥領域捷報頻傳,數十個原研創新藥相繼獲批上市。然而,一款新藥從研發到上市往往需要十年甚至更久。從實驗室里的摸索,到萬千患者參與的臨床驗證,再到嚴格的審批,創新藥要闖過重重難關。從靶點發現到審評審批,一粒創新藥的“上市之路”,總成本超10億美元。通過短片,看一粒創新藥的上市之旅。
今年我國已有50個創新藥獲批上市 數量超過去年全年
數據顯示,今年1月到7月,國家藥監局已批準上市創新藥50個,超過去年全年的48個。“十四五”期間,國家藥監局共批準創新藥210個,保持加速增長態勢。此外,我國在創新藥管線、臨床試驗項目數量上,均位居世界前列,醫藥創新保持強勁勢頭。
今年獲批的50個新藥中,有不少社會高度關注的“明星”產品,包括我國首款干細胞治療藥品、抗甲流新藥、罕見病治療藥物等,為患者臨床急需提供新的治療選擇。
長期以來,我國藥品研發主要以同類藥物和改進型藥物的開發為主。近年來,隨著國家藥監局“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一系列政策逐漸落地實施,越來越多的企業逐步轉向源頭創新,在全球競爭中實現從快速跟隨向同類最優和同類首創邁進。
我國創新藥加速跑!政策合力打通進院“最后一公里”
今年7月,我國再次為創新藥發展帶來政策“及時雨”——國家醫保局、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印發《支持創新藥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十六條舉措將為創新藥發展注入強勁活力。各地也出臺多項政策措施,打通創新藥從上市到進院的“最后一公里”,讓創新藥更快到達患者手中。
上海通過一系列政策組合拳打通創新藥從上市到進院的“最后一公里”,讓創新藥更快惠及患者。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藥學部主任 林厚文:上海市衛健委要求在15個工作日內完成整個進院流程,國談藥在臨床使用過程中,費用不納入當年醫保額度。前三年最高用量的金額納入將來醫保基數,消除很多顧慮,不要太擔憂藥占比問題。
北京拓展創新醫藥支付渠道,除基本醫保報銷外,還建立了“北京普惠健康保”特藥清單動態調整機制,2025年度特藥清單藥品已經升級到121種。
北京市醫療保障局醫藥服務管理處處長 韓波:今年以來,我們通過綠色通道方式為51個創新藥品實現了在北京市藥品陽光采購平臺的快速掛網。目前北京有100多家三級定點醫療機構已經加入國談藥“雙通道”試點范圍,2024年為創新醫藥單獨支付了45億元。
國家醫保局7輪目錄調整,累計將149種創新藥納入醫保目錄,2024年新納入醫保目錄的91個藥品中,有33個實現了“當年獲批、當年納入”。新藥從獲批上市到納入醫保目錄獲得報銷的時間,已從原來的5年左右降至1年左右,約80%的創新藥可以在上市2年內納入醫保支付范圍。這一系列改革顯著提升了創新藥的可及性。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