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彎的眉毛,有神的雙眼,橢圓的臉頰,微微帶笑……這尊出土于蚌埠雙墩遺址的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穿越了7300多年歷史時空,好似遠古時期的“蒙娜麗莎”,氤氳著神秘的氣息。
5月25日至26日,“雙墩陶塑人頭像與史前雕塑學術研討會”在美麗的“淮上明珠”蚌埠舉行。來自國內外60余位考古學、歷史學、工藝美術學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雙墩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人頭像”雕題紋面的含義
“雙墩陶塑人頭像不僅僅是精美陶塑人頭像藝術珍品,其刻紋也并非‘雕題紋面’民俗那么簡單,而是‘天文歷法’的標志。”研討會上,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闞緒杭認為,圖形+數字兩組刻紋為解讀雙墩刻劃符號提供了一把新鑰匙。“刻紋是對‘天、地、人’的認知,表明雙墩人已經掌握了生存與發展的天文歷法命脈,比埃及、印度、巴比倫三個文明古國還要早。”
而文化部藝術評估委員會的楊士林卻提出,頭像面部紋飾應與早期先民數字崇拜有關。而額頭上的雙圈紋符號,應當視作太陽紋符號,與早期太陽崇拜有關。“墩陶塑頭像完全有理由視作是由太陽符號崇拜,以符號刻于人的面部,以視作太陽之神,從而完成了由簡單而冷漠的符號轉化為溫婉有情的人(即神)的形象的轉化。”楊士林進一步大膽推測,是否可以將陶塑頭像視作伏羲氏原初之形?
來自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顧萬發,同樣認為雙墩陶人首額頭圖像應為太陽符,并由此推測人頭像的性別為女性。“雙墩文化應屬于相應的氏族社會階段。中國古代的《山海經》等文獻及卜辭中也有相關材料表明歷史上存在太陽神為女神的現象。”
無論雙墩陶人的刻紋究竟有何深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王仁湘看來,頭徽的存在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頭徽是不同文化不同部族的象征符號,一方面是政體或是軍武的區別,另一方面體現的是對立與對抗。這樣的時代,離文明出現的時代已經不遠了。”
雙墩遺址文化背后的價值
雙墩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的價值探索也引發了專家學者對雙墩遺址文化的關注。
“雙墩三次發掘發現的633件刻劃符號,已初步具有象形、會意、指事等文字功能,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出土刻劃符號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年代也較早的遺址。”來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方向明表示,刻劃符號幾乎涵蓋了雙墩人生產、生活、精神方面的全部內容,共同組成一幅七千年前的雙墩遺址圖景。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王吉懷認為,雙墩遺址,從宏觀上看,與同期文化相比,具有普遍的共性,而從微觀上看,又具有明顯的個性。“個性的表現讓我們無法認可雙墩遺址是一處普通的史前聚落遺存,也使我們重新認識了淮河中游地區史前文明的發展程度。”
研討會上,專家們集思廣益、深入交流、建言獻策,深入發掘了雙墩陶塑人頭像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讓沉寂的文物“活”了起來,同時也形成權威詳實的學術研討成果。(記者 徐慧媛)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