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建筑藝術是中國民間建筑的一顆璀璨明珠,具有鮮明的地域風格。8月13日,記者獲悉,近期安徽博物院新館將設置“徽州古建筑”專題展區,施工布展一體化工程已經啟動招標,這樣市民不用出遠門,就可以一覽古徽州別樣的“畫里鄉村”。
此次招標展覽地點定于安徽博物院新館四樓,展廳面積2500平方米,展品約163件(套)。其中,包含“徽州古建筑”展覽的深化設計、施工、制作等環節,充分展現徽派建筑的地域風格,舉辦建筑藝術、生態景觀、文化內涵融為一體的專題展。
徽州古建筑秉持“天人合一”的理念,順應自然,以其粉墻黛瓦、高脊飛檐、層樓疊院、曲徑回廊、亭臺水榭等景觀構建起了古徽州別樣的“畫里鄉村”。展廳既要重點突出展標,融入徽州建筑元素;同時,要設計凸顯徽州地理環境與徽派建筑融合一體的場景,突出文化和生態寓意。
水口是徽州古村落的重要構成要素,是村落的開端。徽州人建村落很講究水口,一般會選擇山脈轉折、流水環繞之地,在水流入口處廣植樹木并修橋、造亭等文化景觀,形成水口園林。展廳將根據空間復原水口的部分文化景觀,屆時觀眾能品味到原汁原味的水口場景。
老屋閣為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三進五開間,口字形四合院,前進樓下明間為門廳,中進樓下明間為客廳,大門位于中軸線上,天井中央有水池,大門上方有門罩。整座建筑古樸典雅,突顯出明代民居的獨特建筑風格。布展將結合視頻投影、音頻解說等方式,動靜結合,對徽州古村落選址、布局等相關內容進行解讀。
羅東舒祠是由明代嘉靖年間的羅潔宗創建,萬歷年間的羅應鶴續建,祠堂建成后,羅人忠在原后寢上建造一層用于珍藏圣旨、誥命、皇榜以及御賜品等物的樓閣,取名“寶綸閣”。展廳將運用三維動態演示羅東舒祠的整體布局,重點演示寶綸閣。
徽州牌坊大多是石雕牌坊,分為門樓式、立體式、沖天柱式,其主體結構包括有立柱、夾柱石、橫梁、額坊等,其中坊梁坊柱一般都有淺浮雕、浮雕等雕刻。通過引入牌坊3D模型視頻,播放演示,讓觀眾能清晰了解不同牌坊的名稱及作用。
此外,展廳還將提供飛來椅、抱鼓石、游春圖人物門罩磚雕、雕花隔扇門等大體量展品,展現一派皖南風景優美,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景象。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