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新書發布會在安徽大學舉行,公布了安徽大學藏戰國楚簡一期研究成果。
2015年初,一批珍貴竹簡入藏安徽大學。經科學檢測判斷,這批竹簡約為2400多年前戰國早中期的楚國之物。戰國竹簡是中國先秦珍稀文獻之一,有“國之瑰寶”之稱。4年多來,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研究中心在黃德寬、李家浩、徐在國教授的帶領下投入竹簡的整理和研究工作。竹簡由不同人抄寫,書體風格多樣,字跡清晰,內容包涵多種古書。目前初步認定的主要內容有:《詩經》、楚史類、孔子語錄和儒家著作類、楚辭類、占夢及相面類等,其中有些有傳世版本對照,還有不少是從未見到過的古佚書。學界一致認為“安大簡”是繼“郭店簡”“上博簡”和“清華簡”之后,出土先秦珍稀文獻的又一次重大發現。此次發布的《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內容為簡本《詩經》的初步整理研究成果,也是“安大簡”重現天日以來誕出的首批研究成果。
“安大簡”《詩經》共有編號117個,存簡93支。每支簡最少書寫27字,最多的達35字。竹簡背后有刮痕,簡首尾留白。且散亂的竹簡自身帶編號,免去了編聯之繁瑣。“安大簡”《詩經》存詩58篇,內容屬《國風》,見于今本毛詩《周南》《召南》《秦風》《侯風》《鄘風》《魏風》,為研究十五國風的定名和其所涉的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專家認定,“安大簡”《詩經》是目前發現的抄寫時代最早、存詩數量最多的古本,同時也是未經后代改動過的較原始本子,與以往所見的本子既有諸多不同,也有較多契合。此次研究成果的發布,在文字學、語言學、文獻學、文學、古代思想文化等學科領域都具有重大價值,提供了很多新的可開拓的領域。簡本《詩經》對研究和探索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中國古代文明的傳承發展史等重大理論問題也有著重要的價值。
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研究中心負責人表示,此次發布的竹簡內容約占整個“安大簡”的十分之一,后續將繼續詳細解析更多竹簡內容,出版相關成果著作。
責任編輯:史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