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空俯瞰涇縣琴溪鎮陶窯村,能看到在一座山上有一條形如巨龍,長達80米的拱形建筑,順著山坡蜿蜒而上,每到晚上,“龍口”就會噴出火星,十分壯觀。這是一個古窯口,從唐五代開始算起,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
歲月更替,昔日的古窯依然有手藝人在此堅守,將祖祖輩輩的手工燒陶技藝繼續傳承下去。雖然居民日常生活對陶器的需求在減少,但是他們走出了一條精品路線,將美學和創意融入在陶器中,用另外一種方式延續著這個古窯的千年歷史。
代代傳承手工燒陶技藝保留至今
制陶
作為皖南地區的一代名窯,宣城窯分布在各個縣市,涇縣琴溪陶窯就屬于其中之一,陶窯村是唐五代“宣州窯古窯址”所在地,距今有1600年歷史,現有古龍窯遺址十多座。
高空俯瞰,龍窯建在一條45度斜坡之上,由低向高延伸長達80米,長長的窯洞頂上覆蓋著層層瓦片,如巨龍身上的鱗甲,窯口則是巨龍的嘴巴。龍窯頂寬約8米,洞內一人高,龍窯上方每隔1米左右就有一處“龍眼”,共約60個,可從上向下觀看火勢,以便隨時添加木柴。洞內點起柴火,火勢越燒越大,燒窯開始。先是4人輪流燒,溫度從50度至1000度持續升高,燒至結束之際,8人共同塞木柴,溫度達到驚人的1250度左右,此時火苗從60多處“龍眼”噴出,如同火龍吐火一般,在傍晚時分尤其明顯,氣勢恢宏。
裝窯
經過6天7夜的連續不斷燒制,陶器才能從泥坯變成一件件精美的成品,待窯內高溫散盡,工人們將一件件陶器搬出,運往各地。
燒窯
走進陶窯村,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窯廠負責人王玉林剛剛從窯口里走出,一批陶器已經燒制完畢,第二天就可以運走。
王玉林從16歲起從事制陶,一干就是38年,在他的手里還保留著傳承千年的古制陶技藝,從成型工藝從泥條盤筑,泥片貼筑法到拉坯,涵蓋了人類制陶工藝的主要成型方式。而且這里的陶器使用天然的草木灰作為釉水,放在龍窯里進行柴燒,草木灰釉在高溫下容易發生釉變,導致每件產品釉色效果都不一樣,每件陶器都是獨一無二的。“先素燒,然后上釉燒,再重燒,如此反復三次,陶器表面產生如墨的釉色,并有雪花點般花紋,十分好看。”
選礦、制作、裝窯、燒制、看火,每個環節都來不得半點差錯,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但是這些全靠燒陶工人的經驗積累,“比如看火,要從火焰的顏色判斷溫度是高是低,沒十幾二十年的經驗積累,是做不到的。”
“訂單制作”讓千年古窯走出新路
出窯
在王玉林的院落里,散落著各種陶缸陶壺或者陶片,一座老房子經過簡單修繕,瓦片屋頂,土坯墻體,還保留著原汁原味的風貌,用來展示各種成品,從陶壺到茶杯到花瓶,種類繁多,精美異常。
在房間里,幾只造型奇異的陶凳十分引人注意,和一般流水線制作出的陶凳不同,這幾只凳子形狀是不規則的,坐在上面能感覺到絲絲涼意,凳面卻又十分服帖,很是舒服,王玉林介紹,這是中央美院來訂做的凳子,“他們出設計和創意,具體交給我們來制作。”由于凳子的不規則形狀,給王玉林制作帶來了很大麻煩,“不可能靠機器加工,只能靠經驗,用純手工一點點來摸索制作。”
訂單制作,成了王玉林現在一個重要的經營模式。“幾十年前陶器還是很流行的,家家戶戶都會用到,這里以前是個陶窯廠,產品沿著長江銷往兩岸各個城市。”隨著時代發展,塑料制品慢慢取代了陶器,陶窯廠也隨之關閉,由王玉林接手下來。
近年來,陶器又逐步回到了年輕人的視野中,但他們所喜歡的器具,并不是流水線生產出千篇一律的產品,而是希望帶有更多的個性和藝術氣息,王玉林也和全國多所高校合作,把自己的作坊變成了大學生們的研學基地。“很多高校或者藝術家給我下訂單,我接單制作,現在民宿興起,很多人用陶器來裝飾房間,營造一種返璞歸真的氣息,也給我們帶來了不少生意。”
千年窯口走到今天,也面臨著燒柴原料短缺,后繼無人等問題,為了將這項古老手工藝延續下去,當地政府也一直在做努力。古窯址文化價值和研究價值當地政府一直很重視,2015年9月,琴溪鎮政府將該村明末清初時期的一幢古建筑維修改建成古陶瓷展示館。門庭裝飾均采用陶窯廠制作的大缸和古磚瓦鋪就,館內用銅燈、古板裝飾,風格古樸,融合了陶藝文化元素。展示館占地300平方米左右,里面對我國各個時期的陶瓷進行展示和介紹。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