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十年來,隨著出土文獻的公布與海內外學者們的共同努力,一批秦代以前的文獻內容相繼重見天日,成為學界研究那段歷史的絕佳史料,安大簡,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先秦文化呈現出百家爭鳴的燦爛局面,文獻著作繁盛,然而,歷經秦始皇焚書坑儒,加上秦末戰火紛飛,此后王朝更迭戰亂不斷,各類圖書文獻慘遭厄運。嚴重的如西晉八王之亂,“秘閣藏書二萬九千余卷盡毀”,五胡之亂“七萬余卷典籍毀于一炬”,很多經典,我們今天已經不能看到,很多我們今天能看到的經典,是靠一代代知識分子憑記憶保存并重新記錄下來再流傳到今天,但因每人記憶不同而導致復刻的版本不同,與原版相比,很多細節也變得模糊起來,出現了眾多紀錄那段歷史的多種版本。兩千多年來,一批又一批想要追本溯源、還原歷史面貌的學者,都在努力試圖把真相一點一點地還原,但文物實體的匱乏使得考據難上加難。近幾十年來,隨著出土文獻的公布與海內外學者們的共同努力,一批秦代以前的文獻內容相繼重見天日,成為學界研究的絕好史料,揭秘先秦時光的“密鑰”,安大簡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
“國之瑰寶”重現安大
時光倒流到4年前。 2015年1月,一批珍貴竹簡經海外流轉,入藏安徽大學,經清洗整理后,有1167個編號。經過北京大學文物鑒定中心的碳14檢測認定,這批竹簡的歷史可追溯到約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50年之間,屬戰國早中期之物。戰國竹簡是中國先秦珍稀文獻之一,有“國之瑰寶”之稱,這批珍貴竹簡被稱為安大簡。
經過安大專家初步解讀,這批竹簡涉及經學、史學、哲學、文學和語言文字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包括《詩經》、孔子語錄和儒家著作、楚史、楚辭以及相術等方面的作品。安大簡入藏后,安徽大學立即采取了一系列舉措推進其保護、整理和研究工作。
2016年5月,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湖南大學、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錢幣博物館等單位的專家,受邀來到安徽大學,分別從各自專長的方向,對安大簡實物進行觀察鑒定。
根據這批竹簡的形制、文字特點和風格、簡文內容等方面綜合判斷,與會專家一致認定,安大簡呈現出典型的戰國楚簡面貌。據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中心主任徐在國教授介紹,安大簡的內容主要有:“楚史類”“諸子類”“楚辭”和“《詩經》”。
其中“楚史類”文獻是目前所知時代最早、系統最為完整的楚史資料,極大豐富了楚史研究的內容,對先秦史尤其是楚史研究極為重要;“諸子類”中的“孔子語錄”等儒家類文獻為研究儒家學說在戰國時期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新的珍貴材料;“楚辭類”文獻對楚辭的形成、發展和先秦文學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詩經》簡則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時代最早、數量最多、保存最好的《詩經》文本,對《詩經》研究的影響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說,安大簡是繼郭店簡、上博簡、清華簡之后,出土先秦珍稀文獻的又一次重大發現,為先秦時期的歷史文化和語言文字研究提供了新的寶貴資料,對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具有重大的價值。”中國文字學會會長、清華大學教授黃德寬表示。
安大簡紙上拓本。
首批成果亮點頗多
對于《詩經》,許多人都十分熟悉,它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經過二千多年的傳唱,有許多詩句成為經典。對于詩經的研究、考證,從古至今的著作,可謂汗牛充棟。今年9月份,安大專家發布了首批解讀安大簡的內容:簡中的《詩經》簡共有編號117個,存簡93支,每支簡最少書寫27字,最多的達35字。
徐在國表示,安大簡《詩經》最有價值的在于其豐富的異文材料,一方面為更科學正確地解讀詩意指明了道路。比如,今本《詩經》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窈窕”一詞安大簡作“要翟”,實際上是“腰嬥”,就是身材勻稱美好的女子;今本《碩鼠》,過去多認為“碩鼠”是大老鼠,而安大簡作“石鼠”,讀為“鼫鼠”,即昆蟲螻蛄。再如,今本《詩經·鄘風》中有一篇叫《墻有茨》過去講“中冓之言,不可道也”,關于“中冓”的意思,學者們一直沒有取得一個統一的說法,安大簡記錄此詞的文字形式也見于甲骨文,學界考釋此詞表示夜晚之義,釋作“夜晚”于詩意甚為允洽。
另一方面,安大簡本與今本的對讀,很多古文字字形可與今天對上。專家表示,這為古文字考釋指明了正確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古文字考釋的進程。受安大簡異文材料的啟發,整理者們考釋了一批疑難字和誤釋字,如“茁”“湛”“刈”“椒”“兕”等,現在皆為學界所接受。
此外,安大簡《詩經》出現了一些之前未見的戰國文字新字和新見字形,這對于研究文字形體演變乃至文字學史都有一定參考的價值。
保存在安徽大學安大簡特藏室中的安大簡。
楚國文化閃耀江淮
值得一提的是,安大簡的出現,也強證了安徽地域的歷史長卷上,不僅有“三大顯學”之一的徽文化,還有燦爛的楚文化。
春秋時期,楚國在長江中游崛起,因不滿爵號“楚子”,不斷和中原發生矛盾沖突,興兵中原,問鼎王室,史稱“爭霸中原”。楚國在爭霸中原的過程,江淮地區巢國、英六、舒蓼、州來、鐘離等眾諸侯國,均成為楚國盟友,融入楚文化圈。后來,楚國逐步吞并了這些小國,現今安徽省的相當一部分面積都在楚國范圍內。戰國末期,楚王移都壽春(即現在的安徽壽縣),楚國文化中心轉移至壽春,楚文化進一步成為江淮地區主流文化。
“如今,人們提到安徽的地域文化,往往想到的是徽文化,其實,楚文化也是安徽地域文化中舉足輕重的一部分。 ”徐在國介紹,竹簡的保存一般是“干千年,濕萬年,不干不濕就半年”,江淮地區空氣潮濕,水分充足,正常情況下,竹簡是極難保存的,可能因為一些地理和人為的原因,導致安大簡一直浸泡在地下水中,隔絕了氧氣,竹簡才得以保存下來。
安大簡的重新面世,也引起了國際友人的關注。 9月21日,德國前總統、全球中小企業聯盟全球主席克里斯蒂安·武爾夫一行訪問安大,專程參觀了安大簡。在觀看竹簡后,武爾夫先生寫下留言:“祝賀安徽大學從這里呼吸歷史,習研歷史。 ”
目前,安徽大學已公布的竹簡研究內容僅僅約占整個安大簡的十分之一,隨著研究的持續展開,先秦歷史的真實面貌將不斷被揭示。安徽大學校長匡光力表示,安徽大學始終堅守文化傳承創新的職責,勇擔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光榮使命,一定會以最大力度支持“安大簡”的保護、整理和研究工作。(記者 陳婉婉/文 記者 吳文兵/圖)
在安徽大學安大簡特藏室,研究人員正在查看安大簡。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