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75歲的王孝連起來第一件事,就是給自己養的幾只鳥喂食。和其他養鳥人不同,這些小動物還是他作畫時的“模特”。
“我是農民,種過地、也做過殺豬匠,40多歲的時候開始學畫畫。”王孝連說。吃過午飯,他帶上筆和紙,要去和其他畫友切磋切磋。
王孝連所在的劉套鎮位于安徽省蕭縣。因為農民書畫興盛,今年2月劉套鎮入選了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在這個皖北小鎮,最流行、最時髦的娛樂活動就是寫字、畫畫。
冬至剛過,屋外寒風刺骨。在劉套鎮文化站內,卻是另一番熱鬧景象。
不用專門預約,午飯之后,和王孝連一樣,三三兩兩的農民拎著袋子走進文化站。坐定之后,先閑聊一會兒,爾后拿出毛筆、鋪開宣紙,或寫或畫。作品完成之后,互相還要品評一番。文化站站長陸中華說:“他們都是農民,以前有的種地、有的殺豬、有的是泥瓦匠,都是書畫愛好者。”
陸中華介紹,劉套鎮人口不足5萬人,有一定功底的書畫愛好者超過千人,還不包括很多初學者。即便是農忙時候,有些農民書畫家下午干完活回家,放下鋤頭也會拿起毛筆練一練,“形成習慣了”。
王孝連現在已經是安徽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在他家的堂屋里,展示著不少書畫作品。“這是我兒子畫的,這個人物是我孫子畫的。”王孝連說,他們倆都在外地打工,但一有空閑時間,還是會堅持畫畫。
劉套鎮不長的街道兩旁,一共有10多家裱畫店,生意都不錯。
46歲的吳信行在鎮上開了一個書畫培訓班,教一些小朋友畫畫。他初中畢業后外出在工地上干活,曾輾轉新疆、福建等地,2015年還曾出國務工。“從小就喜歡寫字畫畫,以前出去打工,行李箱里肯定要帶著筆和紙。”他說,在建筑工地干活時,收工之后工友們都很無聊,他會拿出紙筆寫寫畫畫,很充實。
蕭縣書法家協會主席董正夫說,蕭縣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明清時期就確立了“龍城畫派”的地位。劉套鎮是整個蕭縣書畫的縮影,寫字畫畫,已經成為蕭縣群眾生活中的日常。
在劉套鎮,各類書法展、畫展、筆會不定期就會舉行,每次參加的人都非常多。“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非常充實,像賭博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就少了。”陸中華說,在劉套,新人結婚,彩禮給多少錢可以商量,但必須有幾幅書畫作品,要掛在婚房里。
蕭縣擁有全國最早成立的縣級書畫院和農民書畫院。目前,蕭縣籍畫家遍布全國。全縣擅長丹青者超過4萬人,書畫骨干人才4000多人,在全國范圍內頗具影響。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