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陽腔,發源于安徽池州青陽縣,興起于明代嘉靖(1522—1568)年間,屬南戲高腔體系。青陽腔唱腔變化靈活多樣,戲曲語言通俗易懂,有極強的可塑性和表現力,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早在2006年5月,青陽腔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博物館傳承特色
2018年5月23日上午,在青陽縣城北新區,青陽腔博物館正式開放,3000平方米的館舍,是青陽腔對外展示宣傳和傳承發展的主要陣地,是我省唯一一個專業的戲曲博物館,在全國亦是少見。
據青陽腔博物館負責人汪應培介紹,博物館以徽派建筑為基調,特色濃郁,“博物館設有青陽腔簡介、傳承脈絡、劇中人物蠟像、樂器展示、劇種影響、代表曲譜唱本、大事記、代表性傳承人介紹等系列展廳,全面系統介紹青陽腔的歷史傳承與藝術特色”。
博物館還特別設有100平方米左右的青陽腔教唱室,用于“名師帶徒”及傳承人教唱使用,另外,還設有面積300多平方米、160張座位的小劇場,用于青陽腔常態化展演和排練。
青陽腔博物館還展出近年來對青陽腔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老藝人們從事演出時遺留下來的樂器道具,和從民間征集到的與青陽腔有關的老物件等等。
“目前,青陽縣的‘古韻’青陽腔藝術團就以博物館為基地,進行日常排練和演出,青陽腔終于有了一個自己的家。”汪應培說。
“活化石”影響深遠
“青陽腔是古老的戲曲聲腔,興起于明代嘉靖年間,屬南戲聲腔體系,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年逾七旬的青陽腔省級非遺傳承人江進介紹說。據相關資料顯示,青陽腔形成于青陽縣,因青陽縣隸屬池州府,故青陽腔被譽為“徽池雅調”,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同時,青陽腔由皖南延伸到閩、粵、湘、贛、鄂、蜀、晉、魯等地,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徽劇、贛劇、川劇、黃梅戲等劇種的形成與發展。
史料記載,明末清初,南戲風靡全國,其中四大聲腔中的弋陽腔從江西傳入皖南池州府的青陽縣一帶,與青陽本地語言、民間戲曲、九華山佛俗說唱、目連戲、民歌小調相結合而產生了青陽腔。這一新起的聲腔突破曲牌聯套體的音樂結構,發展了“滾調”,創造了腔、滾結合的歌唱形式,將中國戲曲聲腔的演進推向了一個新高度。這是聲腔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很快成為南戲中一支突起的新軍,在江淮大地上廣為傳唱。
由于戰亂等原因,青陽腔保留下來的傳承脈絡不多。目前,青陽腔博物館能展現的僅有陵陽謝家村的雅樂班、杜村的長垅班、廟前華陽村的袁氏中平班和蓉城丁村的東方鑼鼓班。其中,雅樂班在《昆曲大辭典》有明確記載,其第一代傳承人謝振宇為明朝萬歷年間鄉賢,因此,我們可以推論青陽腔自明嘉靖年間興起短短幾十余年時間在民間已初具規模。
明代萬歷年間,青陽腔開始紅遍全國,和幾十個地方戲曲劇種的產生和發展有著親密的血緣關系,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目連戲、徽劇、黃梅戲、川劇、贛劇、京劇等戲曲的形成和發展,在我國戲曲史上占有顯赫地位。其中,岳西高腔、江西湖口青陽腔,均為青陽腔的遺脈,是青陽腔傳入岳西、江西,與當地民俗文化、民歌小調結合而成;目連戲的基本唱腔,就是古老的青陽腔;黃梅戲借鑒吸收了青陽腔的音樂、表演和劇目,形成了自身的特點。
“徽劇吸收了青陽腔、徽調、昆山腔等曲調的精華,形成徽劇,因此可以說青陽腔在徽劇形成和發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因徽班進京,最終形成京劇,故青陽腔也被譽稱京劇‘鼻祖’。” 江進介紹說。
“大舞臺”展示風采
2018年12月29日晚,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共同主辦的2019年新年戲曲晚會,在國家大劇院隆重上演,黨和國家領導人與首都近千名群眾一起觀看了演出,喜迎新年。在晚會上,青陽縣“古韻”青陽腔藝術團演員汪應培、焦琴代表青陽腔,與江蘇淮海戲、湖南巴陵戲、黑龍江拉場戲、云南彝劇等8個劇種演員參加了開場節目——戲曲連唱“百戲賀歲”。這是青陽腔首次登上全國最高戲曲展示舞臺,向全國觀眾展現了這一古老戲曲的魅力。
清朝末年,由于戰爭和瘟疫,青陽腔藝人紛紛棄家外出謀生,青陽腔從此流落他鄉,在發祥地青陽縣日漸式微,后來,隨著國內老藝人相繼凋零,后繼乏人的青陽腔在舞臺上一度難覓蹤影。
為了讓青陽腔回到青陽,留在青陽,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青陽縣對青陽腔的關注、挖掘和整理工作就沒有停止過。青陽縣成立青陽腔搶救領導小組,征集相關戲曲文物、物件20余件,老劇目156本,影像資料100余盤,并進行數字化處理保存。1992年5月,全國第一屆青陽腔研討會在青陽縣舉行,全國50余名專家學者與會,并向研討會提交論文46篇。其中,23篇論文匯編成《古腔新論》出版發行。2018年5月23日,第二屆全國青陽腔研討會在剛建成開放的青陽腔博物館舉行。中國戲曲研究所、省文化廳非遺處、省藝術研究院負責同志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30余名知名戲曲研究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為青陽腔的發展出言獻策。
把青陽腔傳下去。近年來,青陽縣組織編寫青陽腔教材,采取送戲進校園的形式,向中小學生普及青陽腔基本知識,教會學生們簡單的曲調;青陽腔老藝人們在當地群眾文化活動中推廣青陽腔,為縣內很多藝術協會和農民劇團輔導青陽腔。
2018年5月,青陽腔博物館建成對外開放的同時,積極開展了青陽腔劇目的創作與復排,創作排練了《百花贈劍》《出獵·回書》《美周郎》《還鄉》等10多個劇目,并開展了《一文錢掌柜》《拜月記》等劇目的拍攝,形成了常態化傳承模式。今年6月,青陽縣成立國有獨資九華云水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古韻”青陽腔劇團劃歸該公司名下。
“企業化運作,打破了一些束縛,我們可以開出更高的工資,以吸引更多、更年輕的喜歡青陽腔藝術的優秀人才,來傳承和發展青陽腔。”汪應培對現在青陽腔的動作模式和人才建設,充滿了信心。如今,一批年輕的演員從藝術類院校戲曲專業畢業后,來到青陽縣,通過考核后成為青陽腔演員。
“我們的青陽腔演員有許多當時學的并非青陽腔,而是黃梅戲,有的孩子在此之前可能都不大聽說過青陽腔,但現在,他們來到我們青陽腔劇團里,因為有戲曲的功底,很快就適應了這里的表演。年輕的戲曲演員們現在既有戲唱,收入又挺可觀,他們才能夠踏踏實實地留了下來,有了他們,我們的青陽腔會發展得越來越好,對于青陽腔來說,如今這是最好的時代!”75歲的江進開心地說。
(本報記者 徐建)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