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黟縣、芍陂……這一個個含有生僻字的地名,你是不是望而生畏?你是否想當然地讀成“毫”州、“黑多”縣和“勺波”而貽笑大方?
地名,承襲著一個地方悠久的歷史,承載著一方水土厚重的文化。大凡游覽一個地方,莫不從了解其地名開始。從淮北到江南,那些生僻且易讀錯的地名,往往源自遠古。讀對一個字,念對一個音,能夠加深對地方歷史和文化的理解,更是對地方歷史和文化的尊重。
歷史悠遠的皖北
遼闊的皖北平原一望無際,悠悠淮河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里是老莊故里,這里貢獻了數不盡的典故辭章,這里保存著源自亙古的地名文化。
亳(bó),堪居安徽最易念錯地名排行榜首位。亳與毫,差之一橫,謬以千里。亳字可追溯至甲骨文,據史料記載,商湯曾建都于亳。
亳州,目前是全國唯一用到“亳”這個字的城市。雕塑巧奪天工的花戲樓,紀念“神醫”華佗的華祖庵,東漢末年曹操修筑的運兵道,祭祀道家創始人老子的天靜宮……亳州歷代名人輩出,古跡遺存豐富,是感悟安徽歷史文脈的旅游勝地。亳州又是全球規模最大的中藥材專業市場和集散中心,種植著萬畝芍藥,芍花盛開時節,無邊無際的花海燦若云霞。
陂,念pí還是念pō?其實,這是一個多音字,湖北有黃陂(pí)區,阜南縣有焦陂(pō)鎮。焦陂,相傳為楚國名將伍舉的封地。陂還有池塘的意思,這時候念bēi。
芍陂(què bēi),是我國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又稱安豐塘,位于淮南市壽縣。芍陂由春秋時期楚莊王大臣孫叔敖主持修建,因水流經過芍亭而得名,迄今2600多年,一直發揮著灌溉作用,造福沿岸無數百姓。新中國成立后,對芍陂進行綜合治理,開挖淠東干渠,溝通淠河總干渠,成為淠史杭灌區的調節水庫,灌溉效益大大提高。2015年,芍陂成功入選國際灌排委員會評定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單。
風情獨具的皖中
淮河與長江之間的皖中,溝渠縱橫,沃野千里。以圩(wéi)命名的聚落,莫不位于筑堤御洪的河網或濱湖地區;以郢(yǐng)命名的村落星羅棋布,令人不禁聯想到古楚文化的遺存。
六,表數字念作liù,當地名則念作lù,最早是大別山中的古國,春秋時期為楚國所滅。后來漢高祖封英布為淮南王,就建都于六。
六(lù)安,其名始于漢武帝,取當時衡山國內六縣、安風、安豐等縣首字,改衡山國為六安國,兼有“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六安是一片紅色的熱土,聞名全國的“將軍縣”金寨先后組建了11支主力紅軍,誕生了59位開國將軍;六安也是一片綠色的凈土,天堂寨風景區、萬佛湖風景區、佛子嶺水庫等優質景區,盡顯青山與綠水相得益彰的生態之美。
柘(zhè)樹,是一種常見的植物。位于巢湖岸邊的古鎮柘皋,相傳在南宋時期由“橐(tuó)皋”改為現名,但似乎與柘樹沒什么關系,唯一不變的是兩個字都不好認。
柘皋自古以來為江淮名邑之一,一直是皖中財物聚散的市埠、南北交通商旅的樞紐和江淮軍事戰略的要地。南宋初年,宋軍抗金戰爭中的重要戰役“柘皋之戰”就發生在這里。如今,鎮內依然保留著眾多古跡,孔子曬書墩、東漢末年的典韋墓以及號稱“天下第一鋪”的李鴻章當鋪等。
文化厚重的皖南
看到“皖南”兩個字,你的眼前是否立刻浮現小橋流水的徽州村落,白墻黛瓦的徽派建筑?明清徽商行走四方,在創造巨量財富的同時,把辨識度頗高的徽州文化以及吃苦耐勞、賈而好儒的精神氣質傳布開來。
黟(yī),從字形看,“黑”加“多”,沒錯,含義也是黑、黑木。
黟縣是全國唯一用到“黟”字的地方。黃山古稱黟山,黟縣在黟山之南,因此得名。全縣境內保存著大量的明清民居、祠堂、牌坊、園林,儼然一座露天的明清古民居博物館。西遞、宏村兩個古村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黟縣更有著“中國畫里鄉村”“桃花源里人家”的美譽。
歙,有讀音xī,包含吸氣、和諧等意義,但作為地名,全國只有歙縣用到shè這個讀音。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始分郡設縣,歙縣的名字從這一年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北宋設徽州府,府縣同城1400年,歙縣是古徽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徽州古城與山西平遙、云南麗江、四川閬中并稱為我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作為徽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歙縣有“十戶之村,不廢誦讀”的傳統,自古以來名人輩出,經濟學家王茂蔭,新安畫派奠基人漸江、黃賓虹等誕生于此。“文房四寶”中,歙縣出產的徽墨和歙硯享譽天下。
張理想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