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安徽中醫藥大學校長彭代銀教授主審、該校研究生院院長王鵬教授團隊主持編撰的《安徽中醫古籍總目提要》由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正式出版。
本書是當前學界第一部基于現存安徽醫籍文獻和其他有確切記載安徽醫籍文獻編成的專題提要性目錄學類工具書,也是迄今收載安徽醫籍文獻最多最全的工具書,填補了安徽省中醫藥古籍文獻整理研究與出版領域的空白。
全書共收錄1949年以前有據可查的安徽醫籍文獻1174種,其中現存文獻629種,佚失文獻545種。現存文獻中,醫經與基礎理論類文獻34種、傷寒金匱溫病類文獻46種、診法類文獻39種、本草類文獻26種、方書類文獻95種、針灸推拿類文獻13種、臨證綜合與內科類文獻59種、外傷科類文獻28種、婦科類文獻35種、兒科類文獻61種、五官科類文獻33種、養生類文獻10種、醫案醫論醫話類文獻105種、醫史傳記類文獻3種、合刊與匯編類文獻42種。佚失文獻中,漢代12種、三國時期3種、南北朝時期3種、唐代7種、宋代5種、元代4種 、明代129種、清代377種、跨越清末民國至現代時期5種。
為使本書的用途更加廣泛和實用,整理研究團隊采取了以下編撰思路:首先,以安徽醫籍文獻為依據,充分尊重原著思想,系統總結,合理凝練,客觀評論,以簡明易懂、務實致用為首務;其次,提要內容既要指示要籍,闡介安徽醫籍學術精粹和成就;又要提要勾玄,從總體層面對安徽醫籍學術思想加以歸納提煉,使讀者易于領悟和學習。同時,在如上編撰思路指導下,著重開展了以下幾方面的重點工作:一是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力求全面系統準確地反映安徽醫籍文獻的最新存世狀況和在全國各地藏書機構的收藏分布情況;二是辨析修訂既往著錄不當甚至錯誤的安徽醫籍文獻信息;三是采用分類編年體例,自然地體現安徽中醫藥的學術發展源流和傳承軌跡,保持和提高書目的學術價值;四是充分吸納近年來安徽醫籍文獻學術研究成果,確保著錄內容的權威性和創新性。
據悉,《安徽中醫古籍總目提要》從項目立項至編撰成書,前后歷時6年。自2015年始,在安徽省教育廳、安徽省中醫藥管理局、教育部徽學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安徽中醫藥大學組建了攻關團隊,通過“安徽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安徽省新安醫學傳承專項項目”和“教育部徽學研究中心專項項目”的連續資助,開始了《安徽中醫古籍總目提要》的整理、研究與編撰工作。
在中醫藥學術發展史上,文獻整理研究工作是長期的、永恒的。中醫藥學的發展歷程,始終伴隨著中醫藥文獻的不斷積累、整理、總結、提煉。安徽醫籍文獻數量眾多,沉潛日久,搶救發掘工作任重道遠。安徽中醫藥大學醫史文獻研究團隊將繼續稟承歷代安徽醫家重學術、重文獻、重傳承的優良傳統,持續加強對安徽中醫藥古籍文獻的搜集、整理、研究和出版工作,努力為弘揚安徽中醫藥學術精華、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提升學校中醫藥學術底蘊和辦學特色作出應有貢獻。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