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大型電視紀錄片《桐城派》在桐城市舉行開機儀式,這是影視媒體首次大規模、全景式聚焦桐城派——這一重大的文化現象。該片由中共桐城市委、桐城市人民政府和安慶市桐城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安徽廣播電視臺聯合攝制。
安徽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臺長、總編輯聶慶義、省文聯主席陳先發、安慶市桐城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顧問方無、理事長方平、省廣播電視局副局長朱訓義及省、安慶市、銅陵市、桐城市、樅陽縣有關領導和桐城派研究專家出席了開機儀式。
桐城是桐城派的發源地,歷史上這里文風昌盛,英才輩出,素有“文都”之譽。明清時期,桐城一縣科舉得中進士的人數就高達244名,“五里三進士,隔河兩狀元”、“父子雙宰相,兄弟四翰林”、“文章甲天下,冠蓋滿京華”等佳話頻傳。
桐城派曾主盟清代文壇兩百余年,是有清一代最大的文學流派,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其延續時間之長、作家人數之眾、流衍區域之廣、影響熏染之深,在中國歷史上實屬罕見,以至于時人發出“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的驚嘆,對中國文學史、文化史、思想史、教育史、政治史、社會史均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清代以來,桐城派的影響力、輻射力持續不斷,在康乾盛世、洋務運動、鴉片戰爭、邊疆治理、近代教育轉型、北京大學精神塑造、抗日戰爭以及開拓近代外交、提倡西學等諸多歷史節點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在曲折坎坷的中國近代化進程中,桐城派與其他有生力量一起,共同塑造著中華民族新的精神。桐城派的文章觀念、氣度和格局,在今天的文學教育中,仍然閃耀著無限的榮光;它所匯聚的群星、包含的故事、蘊藏的人生哲理等,值得長久地講述和闡揚。
拍攝《桐城派》,講好中國故事,講好安徽故事,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和中央關于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系列指示精神以及省里要求的一次重要實踐。不久前,國務院批準桐城市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是安徽第7座、也是全國第138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該片的攝制,可以說恰逢其時。
《桐城派》的拍攝,也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關注。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戴逸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京大學、河南大學、安徽大學、澳門大學的專家學者先后發來賀信,對《桐城派》的開機表示熱烈的祝賀和熱切的期待。
大型電視紀錄片《桐城派》將以時間為脈絡,從源起、立派、流播、中興、式微、回響等方面,全面回顧桐城派的興衰歷程,客觀評價桐城派的歷史地位,真實再現桐城派人物的多彩人生。據制作方安徽廣播電視臺透露,他們將本著出精品、創佳績的原則,在故事表達、人物刻畫、影像呈現等方面加大創新力度,力爭為廣大電視觀眾和網友獻上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視覺大餐。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