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共石臺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獲悉,日前,地方志工作者根據石臺縣大演鄉剡溪村保存的《剡溪陳氏宗譜》線索,由當地村干部和群眾引導,在一處叫作平崖的地方,發現了明朝萬歷年間戲劇家鄭之珍與其團隊編創排演目連戲的遺址。
據介紹,鄭之珍為安徽祁門縣人,寓居石臺剡溪,編創的《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簡稱《勸善記》),共分上中下三卷、合104折,盛演鄉里、風靡全國,成為明清時期各地目連戲演出的經典范本。鄭版目連戲劇本的形成,是以鄭之珍領銜的團隊心血合作的結晶,剡溪村人為這本巨著編創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和資金保障,剡溪村陳瀾、陳崑山、陳啟瑚、陳鳳罔、陳方塘、陳淵泉、陳啟韶、陳廷棐八位文人直接參與了《勸善記》編創校閱工作。
此次發現的平崖遺址,包括古戲臺遺址和古村落遺址,坐落在剡溪村后金崖山的半山腰。古戲臺遺址坐落在一塊天然巨型平崖上,在平崖上端的四個方向上有人工鏨出的7個垂直孔眼,孔徑和孔深均為10厘米、15厘米,石孔即是固定戲臺樁柱的位置。沿石孔的外側連線,大致構成一個梯形,覆蓋面積35-40平方米。古村落遺址保留多處由大石塊、大石條砌筑的老屋基,依坡勢錯落分布于金崖山溪溝兩側,“屋舍”之間石板路蜿蜓而行,其中一幢屋基占地面積150平方米。村落內,石質構件隨處可見,很多石墻依然聳立不倒,飲水池清泉汩汩。
據了解,國內外超過400年歷史的古戲(露天)臺址極為罕見,剡溪平崖古戲臺遺址及其關聯元素是我國乃至世界戲劇考古史上的稀缺資源。古戲臺遺址的發現,對豐富鄭之珍生平研究和戲劇研學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