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多年前,治水英雄大禹在蚌埠涂山一帶召會諸侯、劈山導淮,其高尚的品格和無私的精神成為蚌埠地區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瑰寶。因大禹文化揚名四海的涂山,吸引無數文人墨客慕名前來登高眺遠,詠詩撰聯。歷史長河不斷向前演進,秀麗風光滋養民間文藝,如今花鼓燈、泗州戲等歌舞交相演繹現代珠城的文化魅力。
涂山淮水蘊古韻
寒冬時節,徒步登臨蚌埠城西的涂山山頂,極目遠眺,只見淮水一灣,煙波浩渺;涂峰千仞,峻拔蔥蘢。山水相依,景色清麗,令人稱絕。
涂山古為涂山氏國所在地,雖然海拔僅有300多米,卻因“禹會諸侯”而確立了中國歷史文化名山的地位。涂山主峰突起于淮河南岸,山脈連綿起伏,逶迤東去,跨越懷遠縣與蚌埠城區之間,成為淮北平原向江淮丘陵過渡的標志。山上自然景觀有“雄、奇、險、秀、幽、曠”六大特色,雖無奇松云海,卻有怪石靈泉、千年古樹;古道峰峻路陡,廟宇靜謐典雅;山巔眺望,遠村平疇盡收眼底。
根據相關史料及出土文物考證,堯舜時代,洪水泛濫,千里長淮,一片汪洋。為根治水患,大禹“左準繩、右規矩”“沐甚雨、櫛疾風”,借助與涂山氏國的聯姻,在涂山大會諸侯,劈山導淮,留下了“新婚三日而別”“三過家門而不入”等千古佳話。大禹在蚌埠地區的活動,正值他一生事業最輝煌的時候,大禹高尚的道德風范也為蚌埠人民留下了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歷代文人如唐代柳宗元、宋朝蘇軾、明朝宋濂、清代鄧石如等紛紛到此追念先人遺跡,留下墨寶,形成涂山豐富的人文印記。
禹風厚德,孕沙成珠。如今,大禹精神成為蚌埠城市精神的源頭,世代傳揚。行走在蚌埠城區大街小巷,淮河路、涂山路、治淮路等主干道地名彰顯著地域特色,公園里的碑廊、文化廣場的浮雕等則以藝術形式傳承著這座城市厚重的歷史人文。
涂山廟會作為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史料記載中淮河流域最能傳承民族精神的文化活動之一。傳統的涂山廟會每年3次:農歷三月二十八,六月初六,九月初九。其中農歷三月二十八的廟會最為隆重,每逢會期,沿淮地區的數萬民眾扶老攜幼,像潮水一樣涌上山來,瞻古跡,祭奠先人。這時,四鄉八鎮的花鼓燈班子也會匯聚在山頭大顯身手,比比誰的鑼音響,看看誰的蘭花美,相互學習玩燈技藝。
歌舞傳唱越千年
依山而舞,裙帶千里淮水;臨水而歌,聲傳無限風光。得天獨厚的旖旎山水孕育了歌舞之鄉。蚌埠地區民眾素來能歌善舞。據史料記載,歌舞藝術在蚌埠有著悠久歷史,為“南音”之始,中國第一曲樂舞《大夏》出于此。《詩經》載“鼓鐘鏘鏘,淮水湯湯”,享有“東方芭蕾”之盛名的花鼓燈藝術就是沿淮人民在紀念大禹和涂山氏女的鑼鼓聲中產生并發展起來的。
“自古至今,花鼓燈始終以華夏文明的主體形象出現。花鼓燈的音樂、舞姿和韻律較為完整地保存了淮河人民生活、勞動、風俗的記憶,承載了不同時期淮河流域的歷史和社會經濟文化。”蚌埠市史志辦副主任郭照東介紹。近年來,為保護傳承花鼓燈這一國家級非遺,蚌埠市多措并舉,積極打造中國花鼓燈第一村(馮嘴子花鼓燈生態保護村)、中國花鼓燈藝術博物館兩個“國字號”品牌,挖掘花鼓燈文化精髓。同時,建設花鼓燈藝術傳習所(基地),培育花鼓燈專業、業余隊伍,創排原創文藝精品集萃,舉辦花鼓燈藝術展演活動,實現花鼓燈的活態傳承。
去年10月,中國(蚌埠)花鼓燈藝術交流展演周活動盛大舉行,為期一周的藝術展演涵蓋非遺走基層、民俗踩街暨花鼓燈展演等多項主體活動。來自國家級藝術團體、民間隊伍、全國專業院校的花鼓燈藝術表演者齊聚珠城,為群眾獻上一場異彩紛呈的傳統文化大餐。特別是在淮河文化廣場上舉行的民俗踩街暨花鼓燈表演活動,吸引周邊多個省市的民間花鼓燈藝人代表競相登臺,現場切磋,淋漓盡致地展現花鼓燈多個流派的不同韻味,贏得在場觀眾連連稱贊。
“我年幼就生活在花鼓燈第一村馮嘴子村,每逢慶豐收、婚喪嫁娶,無論是田間村頭還是河壩圍堤,村里鄉鄰都會聚在一起抵燈、唱燈歌、打鑼鼓,長期耳染目濡讓我對花鼓燈也有了很深的感情。”53歲的蚌埠市民王明鳳告訴記者,這幾年深切感受到蚌埠對花鼓燈文化的傳承力度,現在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花鼓燈展演活動,城市各個社區每逢重大節慶日,都會組織鑼鼓班子在社區廣場開展抵燈活動,形成社區男女老少齊出動的全民參與氛圍。
精品傳承耀古今
1月6日,第11屆中國舞蹈“荷花獎”頒獎盛典在海口市舉行,蚌埠市民族舞劇《大禹》榮獲本屆舞蹈“荷花獎”舞劇獎,實現我省在此獎項上零的突破。據介紹,“荷花獎”由中宣部批準立項,是全國性舞蹈藝術專業獎項,也是中國專業舞蹈藝術最高成就的專家獎。舞劇《大禹》以當地禹會村遺址考古挖掘的史實為背景,融入獨具地域特色的花鼓燈藝術表現手法,生動再現父析子荷、劈山導淮、禹會諸侯等遠古時代場景,立體呈現了波瀾壯闊的治水畫面、感人至深的家國情懷,塑造了為民擔當、無私奉獻、恪盡職守的大禹形象。
“《大禹》是國家藝術基金2016年度資助項目,也是安徽省重點打造的‘十大演藝品牌劇目’之一。該劇先后到北京、西安、上海、合肥、海口等地演出,歷經多次打磨最終成型。”蚌埠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市旅游局)局長袁政介紹。蚌埠地區歷來歌舞文化資源豐富,花鼓燈、泗州戲、五河民歌等源遠流長,近年來,該市大力實施“文化強市”戰略,立足本地歷史人文資源,扎根現實和人民,共創作100余部文藝作品,其中半數以上作品榮獲各類獎項,比如花鼓燈鼓舞《鼓鄉情韻》獲第二屆中國鼓舞大賽唯一金獎;泗州戲《綠皮火車》作為安徽省唯一代表參加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并獲得銀獎;花鼓燈舞蹈《淮河邊上的玩燈人》榮獲第七屆華東專業舞蹈展演群舞類二等獎。一大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精品傳承優秀民族文化,擦亮城市文化名片。
只有群眾認可的作品,才有生命力。蚌埠市堅持文藝創作與文化惠民有機結合,將好作品、新作品送到廠礦社區、田間地頭,平均每年演出各類作品400余場。“《大禹》今年又榮獲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資助項目。目前,該劇已在蚌埠惠民演出10場,深入基層演出其中片段60多場,下一步將開啟全國巡演之路。我們希望蚌埠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優秀文藝作品能惠及更多人,傳唱更遠。”袁政說。
責任編輯:史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