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學院館藏的《三國志》遴選進京,將于本月底參加“國家珍貴古籍特展”。記者昨日采訪了解到,這部古籍善本在皖西學院珍藏了55年,是目前發現的國內唯一保存完整的有名家題跋的《三國志》宋刻版,具有極高的文物、科研價值。
絕版善本藏在“深閨”人未識
皖西學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舒和新告訴記者,皖西學院是在原六安師專基礎上組建的。 1958年,原六安師專剛剛建校,學校負責人從上海古籍書店購得這套《三國志》。
舒和新說,這部書堪稱絕版,目前國內發現的宋刻版《三國志》藏書中,除皖西學院外,上海圖書館有一部,僅存5卷;皖西學院的這部《三國志》全套65卷均保存完整,分32冊裝訂沒有受到任何損壞。
有意思的是,幾十年來,這部《三國志》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沒有記載,2007年在皖西學院首次發現轟動學術界。
身份高貴官刻宋版名家曾題跋
那么,這部《三國志》到底有哪些珍貴之處呢?舒和新說,我國木刻雕版印刷始于唐末,盛于宋,流行于元、明時期,存世的木刻雕版古籍,多為元、明時期的,宋朝的極少。該院這部《三國志》不僅是宋朝的,而且是“宋衢州州學刻”,相當于現在的官方出版物,其刻字、印刷質量明顯優于私刻本。
“兩大名家收藏,并有題跋也是一大亮點! ”舒和新介紹,該書有清末民國時期著名藏書家、文獻學家、詩人溫廷敬的千字題跋,此后由著名藏書家沈仲濤珍藏。沈仲濤后來去了臺灣,將其珍藏的古籍盡數帶走,但這部《三國志》為何留下,在進入上海古籍書店之前,又經歷了哪些故事,至今仍然是個謎。
記者看到,這部古籍上,少數頁面字體略大,但都十分清晰。舒和新說,這屬于“元明遞修”,是宋朝的木雕版因年代久遠出現缺損字后,元、明時期補版印刷的;“你看!這一頁的左下角多出來一個‘棠’字,這是刻字工的名字。 ”遞修、刻字留下的痕跡,都向后人傳遞著當時印刷技術的信號。
精心收藏保險柜緊鎖“金鑲玉”
通觀全書,金黃色的書頁工整地套在白紙上,只要翻動白紙便可揭起,避免用手直接接觸書頁。舒和新介紹,這種裝幀稱為“金鑲玉”,黃色的書頁一張張附在白紙之上,就像白玉之上的黃金,可見當年藏書家對這部古籍的珍愛。
而現代的藏書技術更勝一籌,記者經過允許進入該院的古籍室,一進門就聞到一股香味,原來書架全是用樟木制成。工作人員介紹,樟木書架價值不菲,其最大好處就是防潮防蛀。另外,藏書間內常年恒溫、恒濕,溫度22℃,濕度在60%左右。
這部宋衢州州學刻《三國志》則珍藏在一個巨大的特制保險柜中。舒和新說,以前藏書室講究不設在頂樓和底樓,現在科技發達了,恒溫、恒濕、安全措施都好了很多倍。(方榮剛)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