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記者來到淮南馬戲燈的起源地——毛集鎮花家湖社區,這里人潮涌動,熱鬧非凡。 “我好比穿云鳥展翅高飛,又好比那藕塘魚游到汪洋;路兩邊萬紫千紅無心觀賞,心里急我嫌腳慢恨不能一步滑進書房……”社區里正上演著推劇名段《送香茶》,精彩的戲文,優美的唱腔以及嫻熟的身段,讓現場觀眾的熱情一浪高過一浪。再看那邊,花鼓燈和馬戲燈也在表演,或柔美細膩,或激情潑辣,周圍幾百名觀眾看得如醉如癡。
當天到場的花家湖社區群眾李瑞兵,把獅子燈、小馬燈、花鼓燈看了個遍,他高興地對記者說:“文化部門把民間藝術送到我們老百姓門口,又演得這么好看,我們群眾真心歡迎。 ”
魯迅先生的《社戲》膾炙人口,如今,活躍在沿淮地區的推劇、花鼓燈和馬戲燈等文化遺產則被當地稱為“現代社戲”。近年來,毛集實驗區以弘揚淮河文化為目的,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展”的方針,高度重視對推劇、花鼓燈和馬戲燈的保護與發展。淮南白天鵝藝術職業中專學校辦學10多年來,面向社會培養了千余名花鼓燈專業人才。以韻律強、身姿美、情感真、神態媚為表演風格的花鼓燈藝人魏艷成為繼鄧虹之后的花鼓燈傳人,已率團出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作品《歡騰的鼓鄉》曾應邀參加上海國際旅游節。
毛集社戲以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深受群眾青睞,他們自編自演,把現代社會經濟發展融入到節目中,逢年過節都要演上幾場。“淮南有著悠久和厚重的文化底蘊,是安徽‘非遺’的富礦區,近幾年,毛集實驗區通過搜集史料、成立協會、創作精品和培育傳人等措施,使這些民間傳統藝術在實驗區綻放出了獨特魅力。我們相信,‘現代社戲’一定能在淮河之畔大放異彩。”毛集實驗區文體局長朱克云說。
暮色降臨,記者離開時,花家湖社區表演現場的鑼鼓聲依然鏗鏘……(孫玉寶、徐瑞成)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