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生活照
人民網(wǎng)北京7月17日電 (記者黃維、林露)“楊絳先生身體、精神都很好,還在不斷寫東西。”今天是楊絳先生102歲生日。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管士光16日在接受人民網(wǎng)文化頻道采訪時,談及最近剛剛探望過楊絳先生,“我們這次去主要是商量修訂文集的事情,看看我們出版社有哪些需要做的,怕打擾老人,待了半個小時我們就走了。”
修訂版將收錄先生最新創(chuàng)作文章
據(jù)管士光介紹,今年年底預(yù)計推出《楊絳文集》修訂版,收錄楊絳近年來的創(chuàng)作,其中包括很多未發(fā)表過的作品。不久前,他還和責任編輯胡真才和王瑞一起去看望楊先生,“我們一般會在她生日前去看看她,也談?wù)勎募抻喌那闆r。”
《楊絳文集》的責任編輯王瑞告訴記者,年底出版的《文集》修訂版,將收錄楊先生近年來的創(chuàng)作諸如《剪辮子的故事》、《漫談紅樓夢》、《魔鬼夜訪楊絳》、《坐在人生的邊上——楊絳先生百歲答問》等,另外還有一些正在創(chuàng)作中的文章,沒有確定,“因為她對自己的作品非常負責,精益求精,《干校六記》還在改,所以沒有完成的作品她不會對外說。修訂版《文集》的楊絳大事記將更新至2013年6月,《大事記》楊絳本人剛看完。”
談及楊老,王瑞很是感慨:“她真的是活到老,學到老。她生活很規(guī)律,早上起來鍛煉,做八段錦,走步,現(xiàn)在還可以下樓轉(zhuǎn)圈了。每天練字,看電視了解時事,自己還寫一些東西,態(tài)度非常積極,特別的‘正能量’。這些都源自她對文化的信念,對人性的信念,她相信人是向好的。”
向“好讀書”基金捐贈版稅逾千萬
據(jù)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介紹,2001年,錢鐘書、楊絳把一生的稿費和版稅捐贈給母校清華大學,設(shè)立‘好讀書’獎學金。截至2012年底,獎學金捐贈累計逾千萬,受到資助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已達數(shù)百位。
據(jù)悉,“好讀書”獎學金是用錢鐘書、楊絳夫婦2001年上半年所獲72萬元稿酬現(xiàn)金以及以后出版的所有作品報酬設(shè)立的。在2011年清華大學“好讀書”獎學金捐贈儀式上,楊絳說了三句話:“在1995年錢鐘書病重時,我們一家三口共同商定用全部稿費及版稅在清華設(shè)一獎學金,名就叫‘好讀書’,而不用個人名字;獎學金的宗旨是扶助貧困學生,讓那些好讀書且能好好讀書的貧寒子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yè);期望得獎學金的學生,永記‘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校訓,起于自強不息,止于厚德載物,一生努力實踐之。”
對于為何將基金設(shè)在清華,楊絳回答稱:“我們一家三口最愛清華。”的確,楊絳“三進清華”和清華對錢鐘書的厚愛已廣為人知。“好讀書”是錢、楊的共同志趣,也是聯(lián)結(jié)兩人情緣的一條紅線。當年,楊絳先生一進清華就同“二書”結(jié)緣:一為讀書,二為“鐘書”。
才女楊絳的情懷
迷戀書的世界 成名早于錢鐘書
楊絳的父親楊蔭杭于辛亥革命前夕美國留學歸來,到北京一所法政學校教書。1911年7月17日,楊絳在北京出生,取名季康,小名阿季。12歲,進入蘇州振華女中。在父親的引導(dǎo)下,她開始迷戀書里的世界。一次父親問她:“阿季,三天不讓你看書,你怎么樣?”她說:“不好過。”“一星期不讓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
高中國文老師在班上講詩,也命學生讀詩。她的課卷習作曾被校刊選登。一篇《齋居書懷》寫得有模有樣,“世人皆為利,擾擾如逐鹿,安得遨游此,翛然自脫俗。”老師批——“仙童好靜”。
楊絳在創(chuàng)作上成名其實早于錢鐘書。當《圍城》出版的時候,人們在問“錢鐘書”是誰——楊絳的丈夫。1943年,還在小學教書的楊絳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劇《稱心如意》上演大獲成功,一鳴驚人。她所署的筆名“楊絳”也就此叫開。此后,楊絳又接連創(chuàng)作了喜劇《弄真成假》、《游戲人間》和悲劇《風絮》。
胡喬木十六字考語:怨而不怒 句句真話
八年后從干校回來,楊絳動筆寫了《干校六記》,名字仿擬自沈復(fù)的《浮生六記》,記錄了干校日常生活的點滴。這本書自1981年出版以來在國內(nèi)外引起極大反響。
胡喬木很喜歡,曾對它下了十六字考語:“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纏綿悱惻,句句真話。”贊賞楊絳文字樸實簡白,筆調(diào)冷峻,無一句呼天搶地的控訴,無一句陰郁深重的怨恨,就這么淡淡地道來一個年代的荒謬與殘酷。
女兒錢瑗一語道破:“媽媽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還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濃烈、刺激,喝完就完了。”就連錢鐘書自己也承認,“楊絳的散文比我好。”他還說,“楊絳的散文是天生的好,沒人能學。”
2003年,《我們仨》出版問世,這本書寫盡了她對丈夫和女兒最深切綿長的懷念,感動了無數(shù)中國人。時隔4年,96歲高齡的楊絳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探討人生的價值和靈魂的去向,被評論家稱贊:“九十六歲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嬰兒的純真和美麗。”
憶初識錢鐘書:眉宇間“蔚然而深秀”
1932年3月初,楊絳去看望老朋友孫令銜,孫也要去清華看望表兄,這位表兄不是別人,正是錢鐘書。兩人在清華古月堂門口初見,楊絳眼中的錢鐘書身著青布大褂,腳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鏡,眉宇間“蔚然而深秀”。當時兩人只是匆匆一見,甚至沒說一句話。被問到是不是一見鐘情,楊絳說,“人世間也許有一見傾心的事,但我無此經(jīng)歷。”后來錢鐘書寫信給楊絳,約在工字廳相會。一見面,他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沒有訂婚。”楊絳答:“我也沒有男朋友。”從此兩人便開始鴻雁往來,“越寫越勤,一天一封”,直至楊絳覺出:“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難受了好多時。冷靜下來,覺得不好,這是fall in love(墜入愛河)了。”
當楊絳的創(chuàng)作時期剛剛起步,并且穩(wěn)步上升的階段,錢鐘書說自己要想一部長篇小說,楊絳毫不猶豫攬下所有家務(wù)活,甘當“灶下婢”,鼓勵他創(chuàng)作。楊絳急切地想看到錢鐘書的稿子,每天晚上,他就把寫成的稿子給她看,楊絳大笑,錢鐘書也大笑,兩人常常放下稿子,相對大笑。
多年前,楊絳讀到英國傳記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jié)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后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把它念給錢鐘書聽,錢當即回說,“我和他一樣”,楊絳答,“我也一樣。”
(文字綜合《聽楊絳談往事》、《我們仨》)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