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科教頻道將于明(2日)晚8:30,推出暑期特別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本來就準備好以“拯救漢字危機”為己任,然而錄制中,成人漢字書寫呈現的低能仍讓導演組咋舌。或因漢字危機如此嚴重,央視表現出空前重視,首度派遣新聞主播李梓萌、郎永淳、郭志堅等助陣這檔賽事類節目。
央視主播當考官
初二學生參賽 社科院專家仲裁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以“書寫的文明傳遞、民族的未雨綢繆”為宗旨,由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在內地就讀的港澳臺地區學生組成的 32支代表隊參賽。每支代表隊有5名選手,幾乎都是年齡在14歲上下的初二學生。所有選手將以代表隊名義通過初賽、復賽、半決賽、附加賽等一系列比拼闖入決賽,決賽將以個人名義決出一名年度漢字聽寫冠軍。
“聽寫大會”第一現場為答題現場,除選手外,還有1位主考官、1位裁判長和3位裁判。裁判長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副所長劉丹青,裁判是權威度極高的語言所各部室主任專家張伯江、譚景春、程榮和孟蓬生。為更加公平,規范考詞讀音,首屆大會的主考官均為央視新聞頻道著名播音員,如:章偉秋、郭志堅、李梓萌、郎永淳、文靜等,他們將以“中國最權威、最標準”的發音,向選手宣讀考題、例句及考詞解釋等。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央視首次調派新聞主播集體助陣一檔賽事類電視節目。明晚,擔任首場主考官的是郭志堅。
“聽寫大會”同時設立了由科教頻道主持人冀玉華分別與活躍于電視屏幕的文化學者錢文忠、蒙曼、酈波、毛佩琦組成的同步解說平臺,在第二現場與觀眾一同觀看小選手的表現,對考詞、漢字文化進行更深入的討論。除了上述兩個現場,“聽寫大會”還開辟了由選手的老師和家長組成的第三現場,為觀眾提供機會,更多了解小選手的成長學習。
聽寫“泛學科”引爭議
杭州男孩精彩闖關 獲封“大師”
收看《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過程,也是對歷史、地理、生物、化學等泛學科學術稱謂的普及過程。總導演關正文認為,認識漢字的過程不僅僅在語文課上,對其他學科的學習,首先要完成的同樣是文字辨識的過程。漢字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學科共同使用的交流工具。
在《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廣泛觸及各學科知識考核的問題上,選手家長和老師之間一直存在巨大爭議,部分家長甚至認為這相當于地理、歷史、生物等高考全能賽。比如:顛茄,是植物分類學家林奈氏根據其毒性來命名的,這種植物你知道嗎?你會念這兩個字,但聽寫的時候會寫嗎?此外,還有些因地域差異,帶來爭議的考詞。
在巨大爭議的考詞面前,杭州男孩劉浥塵精彩闖關,不僅折服現場觀眾和考官,還頻頻惹得女生后援團尖叫。當他最后寫出全場決勝詞的時候,主持人也自認“才疏學淺”,第二現場一片“大師”“男神”的尖叫。
關注
“成人體驗團”參與 結果好汗顏
雖然此次選手都是初二的學生,收視群卻是全國泛年齡段的觀眾。節目組在現場觀眾席前特設了成人體驗團,他們與選手同時參與聽寫測試,結果令人汗顏。聽寫“癩蛤蟆”,成人體驗團正確率只有30%;“間歇”這個常用詞,很容易辯識,但成人組居然有40%的人書寫錯誤;當有稍為生僻的詞出現時,聽寫錯誤就更為驚人。
節目總導演關正文強調:“《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選手是中學生,但這檔節目是為所有使用漢字的中國人制作的,無論生活在城市,還是鄉村,也無論男女老幼,收入高低,只要你在使用漢語,這個節目就與你密切相關”。(何佳穗)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