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博物館看展覽、在家門口聽大戲、去文化站上網沖浪、到農家書屋讀書看報……近年來,我省持續加大文化投入,文化惠民工程遍地開花,文化和風吹拂江淮大地。
文化惠民,既要有“免費午餐”,更要有“文化盛宴”。今年以來,我省堅持常“送”文化與深“種”文化同步推進,著力創新公共文化設施運行機制和服務模式,努力讓群眾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老祠堂“變身”文化新陣地
新聞故事
“咱們村這次‘趕上趟’了。 ”金寨縣古碑鎮司馬村村委會主任宋永倫高興地說。前不久,六安市在全省率先啟動了“農民文化樂園”試點建設,由于基礎條件較好,司馬村成為市級試點村,還掛上了“農民文化樂園”的招牌。
“這一片叫宋大塘,原先有個破舊的老祠堂,緊挨著的是豬圈和一口干涸的水塘。以前每到過年,村里的宋姓人家都要在祠堂里擺開‘陣勢’,在刺鼻臭氣中祭祀先祖。 ”宋永倫說,2007年,幾位經商的大戶拿大頭,其余各戶掏一點,大家自籌資金,動手改造起來。次年,一座嶄新的祠堂、一間400平方米的活動室和一個籃球場拔地而起。走進祠堂,抬頭可見匾額、家規和祖訓;活動室里,放置著乒乓球臺、書架等文體設施,精心設計的革命先烈事跡展板向人們訴說著紅土地的驕傲。在這個文化新陣地,村里自導自演的“新年慶典”已經辦了四屆,內容有祭祀儀式、非遺項目“絲弦鑼鼓”展演、乒乓球賽、文藝晚會等,非常熱鬧。
在村里聘用的管理員宋永旺精心“照料”下,平時,這里是大伙聚會議事的“工作間”;放暑假,這里是孩子們的“游樂園”;農閑時,這里又搭起培訓講臺,成了村民們“充電”的好地方……
創新舉措
農民文化樂園:與美好鄉村建設相結合,以改擴建為主、新建為輔,充分利用學校、禮堂、祠堂等現有場地設施,加大與農家書屋、留守兒童活動室、農民體育健身等惠民工程整合力度,在中心村打造綜合性文化活動中心——農民文化樂園,使之具備學教禮儀、文體活動、鄉風展示、議事聚會等多種功能。通過配備村級宣傳文化員、定期開展文化志愿培訓輔導、組織文化禮儀和實用技能講座等措施,探索完善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管用”機制。 2013年至2014年,我省將完成20個省級農民文化樂園建設試點任務。
推進農村公共圖書服務一體化,建立以縣級公共圖書館為總館、鄉鎮綜合文化站為分館、村農家書屋為服務點的縣域圖書資源建設、流通、服務網絡,讓基層群眾不僅有書看,還能常看新書、常看好書。今年,金寨縣、太湖縣、繁昌縣、青陽縣、五河縣和當涂縣先行試點;2014年全省鋪開。
調研者說
省委宣傳部文化發展改革辦公室主任周玉:近年來,農家書屋、鄉鎮綜合文化站等文化惠民工程拔地而起,在豐富基層群眾文化生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文化陣地“建”起來了,更要“轉”起來。進一步完善運行管理機制,提高使用效率,才能有效解除基層群眾的文化之“渴”。
“教你一招”培育鄉土文化能人
新聞故事
在界首市光武鎮文化站舉辦的納涼晚會上,村民于秀華演唱的豫劇《朝陽溝》選段,博得了鄉親們的陣陣喝彩。于秀華不僅戲唱得棒,快板也說得好,是村里出了名的文藝活躍分子。
于秀華說,自己對文藝很感興趣,一有空就跟著光碟里面自學,早就盼著跟老師后面學上一兩招。今年,市里搞了“教你一招”活動,于秀華成為受益者。在文化館專業老師手把手的指導下,于秀華的身姿和唱段都長進不少。今年以來,界首市大力實施“文化能人帶動工程”,對基層文藝骨干的個人信息、文體特長等情況進行調查摸底、建立檔案;并以村組為單位,鼓勵他們成立各類文藝協會,組織開展健康向上的文藝活動。目前,登記在檔的戲曲、書畫、器樂等方面的鄉土文化能人已有500多名。為了提高他們的業務技能,市里組織專業文藝工作者深入基層,開展“教你一招”活動,今年已舉辦了50多場。
創新舉措
2012年8月6日,我省成立全國首支省級群眾文化輔導員大隊。今年,省文化廳啟動實施了群眾文化輔導“雙千百十”工程,即根據“自發自愿、規范有序、靈活多樣、注重實效”的原則,培養發展2000個群眾文化輔導點、8000名群眾文化輔導員,一百個示范點、一百個優秀輔導員,十個優秀創意項目、十個優秀服務團隊。
調研者說
省文化廳社文處處長何頌冰:繁榮鄉村文化,既要將“送”文化制度化、常態化,鼓勵和引導優質文化資源向基層流動;又要深“種”文化,搞活民間藝術、培育鄉土能人,增強鄉村文化自身造血功能。
輕點鼠標就能“跨省借閱”
新聞故事
這個周末,馬鞍山師范高專的劉老師又來到市圖書館。自己單位藏書豐富,網絡搜索也很便捷,劉老師之所以非要到市圖書館,主要因為這里與江蘇的金陵圖書館實現了資源共享,可以查到科研需要的“小眾化”資料。
作為我省最大的市級公共圖書館,馬鞍山市圖書館無論藏書、設施,還是24小時自助系統,都堪稱一流水準。為了更好地滿足讀者需求,馬鞍山市圖書館與金陵圖書館實現讀者相互認證、數字資源共享、聯合目錄查詢。隔著55公里空間、兩個省的一“跨”,讓馬鞍山電子圖書資源擴張了四五倍,相當于增加了數以百萬冊的藏書。
創新舉措
省博物院推行“走動式”開放管理,場館問題解決更及時、觀眾意見傾聽更到位。安徽省圖書館堅持舉辦公益講座,“新安百姓講堂”深受市民歡迎。合肥市圖書館開通“手機圖書館”,讀者點擊手中的智能手機,便能輕松獲取豐富的數字圖書資源。
調研者說
省政協委員曹幫萍:2008年以來,全省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設施陸續向公眾免費開放。門敞開了,服務得跟上,比如,在開放時間、配套服務上要更加人性化;跟上數字閱讀等新趨勢;在講解上貼近生活,讓參觀群眾聽得懂、記得住。(李躍波)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