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說,省文史研究館是一棵樹,作為館員的我,便是這棵樹上的一片葉。”和省文史館有著46年的緣分,87歲的郭因老人這樣比喻道。
這確實是一棵聳立云天的大樹。 60年來,省文史館“敬老崇文、存史資政”,廣納社會賢達、名流耆宿,歷任600余位館員“各展所長、以文化人”,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遞徽派地域文化寫下燦爛華章。
尊賢尚德 鴻儒碩匠聚當代“賢人館”
文史研究館是老一輩革命家源于崇文尚德的優良傳統,基于安邦治國的卓識遠略創立,廣納社會賢達、名流耆宿,以揚禮賢敬士之風。
翻開歷史冊頁,省文史館始建于1953年,首任館長由毛澤東親自提名,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早期同盟會會員、教育家光明甫擔任。 60年來,4位館長、17位副館長、600多位館員,德才望兼隆的鴻儒碩匠們,以儒雅風清的形象躍然眼前。
他們既有前清翰林、進士,也有在文學、藝術、歷史、教育等方面卓有成就和影響的文學家、史學家、書畫家、教育家。如新文化運動的積極倡導者、著名教育家房秩五,建國后曾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全國政協會議,著有詩集《浮渡山房詩存》;有著名書畫家、篆刻家,“安徽五老”之一的梅雪峰,抗戰時他閉門拒倭求畫,致力授業解惑,勵民精進,顯示了文人的民族氣節;有著名詩人、教育家潘贊化,曾為同盟會籌集資金,得到孫中山贊揚,與潘玉良的故事更成為當世傳奇。改革開放后,省文史館館員的選聘領域更廣,先后聘任了以蕭龍士、葛介屏、郭因、鄭伊農、鄭震等為代表的德藝雙馨的社會賢達、文人士子為館員。
“館員們編史修志、吟詩賦詞、著書立述、揮毫作畫,歲老彌堅、從不懈怠! ”省文史館負責人表示,正是這些鴻儒碩匠、名流大家,使得省文史館成為“崇文院”、“賢人館”,被譽為安徽“當代翰林院”。
以文化人 執守優秀傳統文化高地
文以載道,以文化人。歷任館員執著精神文化家園,執守優秀傳統文化高地。
被譽為“詩書畫三妙、德藝壽齊輝”的蕭龍士館員是代表人物。這位蕭縣“龍城畫派”的領軍人物,被業界贊為“筆墨耕耘,乾乾于斯凡八十年,藝術風格沉雄老辣、質樸渾厚,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濃郁的生活氣息,開創了江淮大寫意畫派”。
江淮大寫意畫派是繼新安畫派后,又一支在現代崛起的以安徽為中心的畫派,新安畫派以畫黃山為主,江淮大寫意畫派則以花鳥畫為主,以蕭龍士為旗幟。省文史館7次舉辦蕭龍士藝術研討會,弘揚“江淮大寫意”藝術,還精心遴選蕭龍士、黃葉村、石克士等13位館員的書畫精品,和穆孝天、郭因等專家學者的文史專著,進京參加“全國文史研究館成果展”,受到各方稱贊。
江淮大寫意畫派的有序發展,是省文史館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典型。60年來,共有館員個人或經省文史館收集、整理、出版的研究文集、書畫作品集、理論著述1800多部,館員個人或與他人合作發表論文2000多篇,主持或參與編修各類方志37部,舉辦書畫展和開展文化交流活動100多場次。其中華章紛呈,郭因館員的《安徽藝術安徽文化安徽人》獲第14屆田漢戲劇獎評論一等獎;徐承倫館員的《安徽近現代歷史與人物論集》引導世人“不忘昨天、珍惜今天”;黃新德館員的《萍蹤浪跡幾度秋》展示長演長學、不斷進步的人生軌跡,激勵當下……
省文史館還開門辦館,主動融入全省重大活動,參與并完成了7項國家及省重點文化工程。 《中國地域文化通覽·安徽卷》、“皖山徽水作品展”、“安徽藝術家松潘對口援建采風作品展”、“美好安徽山水長卷”等精品頻出。
心懷國事 資政建言傾心公益并舉
為文化建設資政建言,是新時期賦予館員的新任務。省文史館組織調查研究,積極參政議政,先后呈報20多份建議,得到有關方面的肯定和批示。
提起徽文化保護,方利山館員滿腔熱情。在他看來,2006年9月,是一個有著特殊意義的月份,因為他收到了國務院有關部門回復,稱其寫給中央領導的信已經收到,并已轉給有關中央領導同志參閱。
方利山長信圍繞對徽州文化保護的方方面面進行闡釋,陳述成立徽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在皖南山區,經過數千年的蒸育胚變,綿長的文脈凝聚為‘商成幫、學成派、名人成群’的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但隨著歲月的流逝,其生態脆弱性日益顯現,希望將徽州納入文化生態保護區行列……”中央及省領導很快作出批示,這次呼吁成為徽文化保護的轉折點。
以史鑒今,服務決策。館員們提出的有效傳承春節文化、保護和搶救曹操歷史名人資源、重建劉老圩、促進民營文化企業發展等一系列建議受到相關部門采納,為政府決策積極集智聚力。
不僅資政建言,在省文史館的組織下,館員們傾心公益,參與書畫筆會義捐活動,積極扶貧、濟困、賑災。近年來,17場大型捐贈活動共捐出近千幅書畫作品,捐資近300萬元。館員們還進軍營、進企業、進社區、進鄉村,辦書畫巡展、交流筆會、文化講座,使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深入基層、貼近群眾。
“新時期我們將堅持開門辦館,服務文化強省建設。 ”省文史館負責人表示,作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地,將緊隨歷史腳步和時代節拍,奮發前行。(夏勝為)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