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提示:
田園風光,詩意山水;古韻盎然,源遠流長。鄉村,歷來是風雅之士心中最具浪漫情懷的詩意居所;鄉村,更是承載了中華五千年農耕文明的基因寶庫。但長期貧窮與衰敗使鄉村與現代文明漸行漸遠。正在開展的新農村建設,在將鄉村推向現代化過程中,該如何保留住歷史的印痕?
一個古村落的文化樣本——
老樟樹下演繹的千年傳奇
群山環抱,一條清溪如青云出岫,在山間盆地傾瀉出一灣多姿的碧波,又隱入另一片幽谷。在枕山面水的這塊風水寶地上,一個古村落延續了一千多年的歷史。
時值仲秋,記者來到這個有“徽州千年古村落”之稱的歙縣昌溪村,只見村前的昌源河將山之秀色與村舍美景交融于水面,輕波微蕩,幻化出一幅靈動的水墨畫。水邊有亭翼然,沿著“四世二品”石坊下的卵石村道往里走,兩株被稱為“龍鳳樟”的千年古樟伸展出濃密蒼勁的枝冠掩映著粉墻黛瓦的徽派民居。村有千年樟亦千年,古樟是很多徽州村落悠久歷史的象征。古樟覆蓋下的這個村中水口也昭示著村落人丁之興——祖先營建的村口園林現已居于村之中央。
昌溪建村于唐朝,歷經1300多年的文化積淀,這里文風拂郁,名人輩出,聚族而居的吳、周兩大家族和睦為鄰,共同創造了一個個稱雄天下的徽商傳奇,更有歷代先賢以忠烈孝義鍛造出村落的精神氣質,眾多學界名宿以治學之精積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今,能承載并印證這些厚重歷史的,是留存至今的古祠、古井、古樹、古牌坊和古民居等歷史文化遺存。據統計,村中現存宋、元、明、清古建筑近200處,其中國家級文保單位2處,省級文保單位3處,縣保及縣保對象20余處。
承接著先人留下的豐厚遺產,今天的昌溪人續寫著村落新的傳奇。這個千戶之村穩立于祖先奠定的文化根基上建設美好新農村。圍繞傳統文化和遺存的保護,昌溪鄉做了十余個規劃,并形成一個不成文的規矩:鄉村每做一件工作,首先要考慮給古村落保護加分。近年來,對重點古建筑進行修繕,對古村落內非徽派建筑改徽整治,整修古街石板路,掛牌保護古樹名木,開展村莊環境整治保潔、改水改廁改圈、清潔能源普及等,使村落歷史格局和環境風貌延年益壽并煥發生機。該村還著力挖掘獨具魅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舉辦民俗文化節、精品文物展,讓“舞草龍”“鬧花燈”“紅事上堂”等傳統文化和禮儀活動在古老背景中傳承表演,把厚重的文化演繹出新的精彩。該村先后獲得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全國生態文化村等殊榮。
一個待解的現實命題——
讓歷史遺存在現代文明中詩意地“活著”
與城市人一樣享受現代文明是廣大農民的權利,也是各級政府的責任。美好鄉村建設的一大重任就是改變鄉村貧窮落后和臟亂差面貌。但“改變”往往有殺傷力,比如,建新是不是一定意味著拆舊?改變面貌會不會把歷史文脈也一刀割斷?近些年,一些地方在城鎮建設中貪大求洋,很多極具地方個性的文化遺存在大拆大建中消失,出現千城一面現象,鄉村建設當以此為戒。
廣大鄉村為中華民族儲存了傳統的文化資源,面對鄉村正自然或人為地日漸消失,妥善保護好仍存活著的鄉村原生態生產生活方式和文化遺存,成為當下新農村建設的題中之義。
在“保護”的共識下,如何保護是又一個嚴峻問題。昌溪所處的黃山市是徽文化核心區域,該市為保護境內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在認真貫徹《皖南古民居保護條例》同時,不斷探索多樣化保護方式,一次性出臺了7個保護徽州古村落和古民居的文件,并實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有效遏制了文化遺存的流失和損毀。
但當文化遺存保護置于美好鄉村建設命題之下,千萬要避免的是急功近利的政績沖動,不要在保護上畫蛇添足,弄巧成拙。昌溪村曾經歷了幾次村落之痛:大躍進中,人們滿懷豪情將參天古樹砍下投入煉鋼爐;文革期間,紅衛兵嫉惡如仇般將成堆文物付之一炬;改革開放后,先富起來的村民喜氣洋洋拆掉百年老屋蓋洋樓……這些在不同歷史背景下出自真誠的破壞給村落留下了難以復合的傷痕,也警醒我們切莫再出敗筆!昌溪村干部對此也有所悟:前不久村里為便民建了個停車場,但地磚色彩與古村落風格不協調。于是,原本打算對水口園林“錦上添花”也擱置了。昌溪鄉鄉長王強表示:沒想好我們就不敢輕易去動。這種對歷史文化的敬畏或許才更明智。
保護歷史文化遺存,一個現實困局是資金的短缺。據記者了解,昌溪村來自各種渠道的保護和維修資金也僅能維持對重點文物的初步維護,如修漏、防蟻等,古民居則受保護能力限制在逐年遞減。
還有一個兩難處境是老建筑供給的生活方式與現代文明的沖突。老房子受保護不準拆,但其內部構造又難以滿足居住者對現代舒適生活的要求。為此,昌溪村另行選址請專家規劃設計新村,讓要求改善居住條件的村民在新村遵循徽派風格建新居。可如此一來,老宅人去樓空損毀速度會更快,且少了人類活動的老宅只是尊供人“瞻仰”的古董。要讓古村落“活”在當下,“活”出詩意,恐怕最該下功夫之處是聚集人氣。
一個城鄉共追的田園之夢——
在古韻悠長的阡陌間沐浴今日陽光
回歸自然享受“詩意地棲居”,是人類的終極理想。這種詩意是生態與人文的完美融合,而鄉村尤其是文化底蘊深厚的古村落是最具詩性的所在。
昌溪人介紹起村莊的布局,都會對祖先的智慧贊嘆不已。從高處望去,依山傍水的村莊輪廓像一只翩然欲飛的彩蝶,兩股溪水在村中穿街過巷,匯合后呈“S”形流入昌源河,加之村中眾多古井、池塘,形成完整的水系調節村莊的小氣候,更有水口園林等景致營造出人與自然和諧相生的生態美景。在徽州現存完好的古村落,這種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都有完美表達。
有專家認為,鄉村是最適合生態文明發展的土壤,但現實情況卻是大批農民離開故土到城市謀生,昌溪村也有70%青壯勞動力在外務工??諝ご鍖е潞芏啻迓渥匀幌?,隨之失落的是珍貴的文化因子。拯救鄉村文明,首先是要留住人,留人先留心,得讓人有精神的歸宿。昌溪村把群眾性傳統文化活動引入宗祠、社廟,這對傳統文化是種活化的保護,更讓群眾在自己的精神家園找回了歸屬感。村民自發成立古村落保護組織,捐資設立以該村文化名人、經學大師吳承仕命名的基金獎掖學子,這樣的文化自覺正體現了村民對一直延續著的傳統文化的高度認同。
但人最重要的還是生計問題,讓農民在家門口致富,享受更好的公共資源,這是新農村建設的凝聚力所在。理想的狀態是用家門口的資源致富,并且這種資源永不枯竭還能不斷升值,最佳選擇當屬鄉村旅游。
鄉村旅游業能實現城鄉良性互動互惠。鄉村生態和文化資源的潛在價值會引來大批外來資本注入,這對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需要大量資金保護的文化遺存和生態資源來說無疑是好事。旅游一旦熱了,村民發現他們曾忽略的東西越來越值錢,會更珍愛并回歸自己的家園,更主動地保護好大自然賜予的和祖宗傳下來的東西。當他們將家園和自己的日常生活變成了風景,也為城里人圓了回歸田園之夢,由此而來的旅游消費旺了村莊人氣,也鼓了村民腰包。正在創4A級景區的昌溪就在探索這樣的發展路子。
不過,發展鄉村旅游,最要緊的是對資源可承受的開發限度作好超前評估和設計。對于有獨特價值的生態和文化資源,切忌以工業文明的思維方式去開發利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批量速成和復制手段只會使資源受傷害而貶值。為了資源的永續利用,一定要想好了再動手。
悠著點,多留些純樸的鄉野,容我們緩步其間,與天地對話,與歷史邂逅,等一等自己的靈魂,不好嗎?(黃曉紅)
政策鏈接
開展美麗宜居小鎮、村莊示范,既要打造景觀美,更要創造生活美;尊重村鎮原有格局,不要拆村并點;以整治民居建筑、整治街區環境和完善基礎設施為主,不要一味建新村新鎮;以民為本、打造生活中心,不要以形象為本、打造行政中心或工業中心;保持和塑造村鎮特色,不要盲目照搬城市模式;保護傳統文化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不要拆舊建新、嫁接杜撰;努力實現綠色低碳,不要貪大求洋;尊重民意,居民參與,不要代民做主,強行推進?!》砍青l建設部
他山之石
對于建新房與保護古村落的矛盾,浙江永嘉從三方面疏導:一是對保護利用相關規劃實施前建的新民房,通過穿衣、戴帽、減體重等適當改造,減少它對古村落整體風貌的破壞。二是在古民居內,允許村民改內不變外,通過內部合理裝修,讓古建筑補上設施簡陋的短板。三是經審批后,允許在空的宅基地上按仿古風格進行新村建設。同時探索引入市場機制保護開發古村落。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