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要表演,手上還要敲鑼,一個人就表演了一曲戲——這就是扁擔戲。記者首次看到這種戲曲的就是界首市的朱允徳,2010年他被評為安徽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非產扁擔戲的代表性傳承人。不過,62歲的他最憂心的是這項戲種如今后繼無人。
界首市有一個叫小徐的村子,獲得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扁擔戲代表性傳承人的朱允德就住在這里。冬至時節,記者慕名去采訪這位已是62歲的老藝人,朱允德拿出自己的“老行頭”,挑到街口,豎起扁擔,扯開幔布把自己和一個箱子圍起來,隨著“哐、哐”幾聲銅鑼響后,在現場一堆人圍觀下,一場傳統的扁擔戲《王小二賣豆腐》開演了。用扁擔和幔布支起來的一尺見方的戲臺上,幾個活靈活現的小木偶人身著彩衣、臉涂彩畫,唱念做打。 “大家看得小人兒耍得很精彩,可我一點都不得閑。 ”朱允德說,小戲臺上的所有角色都是他一個人在操作,嘴要表演,手里要敲鑼,還要扶著扁擔,有時還要拿話筒。
扁擔戲又叫五指木偶戲,被譽為世界三大木偶劇種之一,是我國單人木偶戲中僅存的表演形式,因一根扁擔就可以挑起樂器、影人、道具、小型舞臺等全部演出家當,演出時也是依靠一根扁擔支撐,所以被稱為扁擔戲。各地又有稱“小桃子”、“猴頭人子”、“一臺戲”、“獨腿戲”等,因集戲曲、曲藝、口技、民間工藝于一體,有很強的藝術性。
朱允德告訴記者,他7歲學唱扁擔戲,20多歲時就憑著一根扁擔走遍山東、河北等地演出。現在這種戲曲沒人學了,扁擔戲面臨著后繼無人。 “只要有人想學,我會一點兒都不保留教會他,讓這門技藝一直傳承下去。”朱允德說著臉上充滿無限期待。(陳振強、吳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