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馬鞍山市含山縣的群眾民俗表演隊為當地農民表演舞龍燈。田斌鋒/攝
春節期間,非遺文化傳承人來到合肥市瑤海區農民工子弟學?!傩W,教孩子學剪紙。徐國康、解琛/攝
正月里來年味濃。位于合肥市城隍廟的市文化館大院,里三層外三層人頭攢動、煞是熱鬧。戲臺上的群眾演員一唱一和、一笑一顰像模像樣;皮影戲的幕布前,“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百看不厭;門樓上懸著的謎語字條觸手可及,大人小孩仰著腦袋念念有詞……歲末年初的民俗盛宴,正在市民身邊悄悄“復活”。
身邊的節日“菜單”
說“復活”,是因為很多民俗曾經沉寂。隨著時光流逝,雖然二十四節氣與季節同在、生肖文化與人同在,但更多的并非生活“必需品”的民俗項目開始黯然消逝:鄉間傳承了一兩百年的舞獅表演,獅身、獅頭雖完好地保存在祠堂中,卻已落滿灰塵;春節里滿街的手扎彩燈、大門上貼著的灶神年畫,也已逐漸淡出人們的記憶。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方式的轉變,人們不禁要問,民俗項目是守成還是嬗變?
“民間自發傳承存在短板,復活民俗需要更強有力的推手。 ”2006年全國推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2008年國家將清明、端午、中秋三大傳統節日設為法定假日,一系列細致入微的政策,推動了眾多民俗活動項目一一落地。比如,由合肥市委宣傳部、文廣新局和市文化館共同舉辦的新春文化廟會,每年都會給大家帶來驚喜。文化館工作人員小楊笑稱,館內上下每年像央視辦春晚那樣操持一臺新春文化廟會,10月份就開始著手策劃,而平日里義務培訓的戲曲隊、曲藝隊、民樂隊等群眾團隊此刻正是施展才華、比拼才藝的時候,大家都樂在其中。近八十高齡的馬云成依然能字正腔圓地表演“廬州大鼓”,九歲孩子王啟響也能伶牙俐齒地唱“合肥門歌”。小楊告訴記者,老老少少的廣泛參與讓這個大院充滿生命力和吸引力,接近一個月的活動,“保守估算有20多萬人在這個大院里進進出出。 ”
合肥城隍廟的熱鬧場景是全省各地很多民俗文化表演的一個縮影。省博物館里的剪紙展、民俗展演現場人頭攢動,合肥包河區大圩鎮農民文化樂園“民俗文化演出迎新春”熱熱鬧鬧,阜陽市民間舞蹈展演鬧新春、界首市“紅紅火火過大年”踩街活動、黟縣群儺鬧新春、蒙城縣“我們的中國夢”傳統文化知識講座、南陵縣新春元宵燈謎會、無為縣燈會展演等,都在以各自的傳統民俗項目展示不同的地域風范,讓這個春節縈繞著歡天喜地的氛圍。
民俗的“現代面孔”
黃山市的黎陽古街上,黎陽仗鼓、隆阜抬閣等定期展演,歙硯、徽州三雕的傳承人紛紛在此安營扎寨,他們說這里濃郁的徽州文化風情能激發創作激情,也為他們提供市場空間。
去年9月,“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工程”通過文化部驗收。毋庸置疑,古鎮、古村落的保護與民俗復活的關系是密切的。黃山市從保護區建立伊始就遵循整體保護思路,對非遺及其依托的物質文化遺產、賴以存續的自然環境作出整體的保護規劃。截至去年底,101個古村落、1205幢古民居得以修繕,建成了屯溪區湖邊古村落、黎陽古街等13處集中保護古村落。在祁門縣歷溪村一處修繕完好的古建筑里,歷溪村目連戲劇團負責人王紅模說,他們平均一年要在這里演出20場左右,演員們都覺得在古老的徽派建筑里演繹古老的目連戲,特別帶勁兒。
如果說古民居等固態文化遺產與流傳在口頭、手中的民俗項目屬于相生相依的話,那么旅游景點、城市園林與古老民俗的關系近年來則顯得愈發親密。阜陽生態園游園燈會已成為傳統品牌,今年第六屆如期舉辦。合肥市徽園舉辦的新春民俗廟會,大型舞龍舞獅民俗表演、新年敲佛鐘、廬劇表演等成為保留項目。合肥市非遺園在年底舉辦的“廬州燈會嘉年華旅游月”,把夜間賞花燈、猜燈謎,與集聲、光、電、火、多媒體藝術為一體的水上綜合表演結合起來。不少游客對此深有體會,近年來很多景區的民俗活動逐漸從“園區點綴”向“主打項目”過渡,民俗活動與群眾休閑生活的密切程度可見一斑。
民俗學家烏丙安認為,在“搶救第一”的方針指導下,傳統民俗項目的重建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大力修補城市社區民眾主體的文化記憶,大力普及非遺知識;二是大力修復瀕臨失傳的表演藝術和手工藝,讓這些民俗項目走進日常生活??磥恚沤止畔锱c現代旅游景點,似乎正是代表著文化記憶的續存與文化消費的興起,傳統民俗的沿襲與傳承有了一片厚實的土壤。
文化的活態載體
民俗愛好者小唐最近在關注一檔電視節目——中國猜謎語大賽。央視繼去年推出中國漢字聽寫大賽之后,中國猜謎語大賽、中國成語大賽令很多人躍躍欲試。“漢字秀”的背后,是我們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在釋放能量。小唐認為,與很多電視節目專注于重金購置、改造“舶來品”不同,一檔致力于傳統民俗傳統文化的節目,喚起了大眾主動參與、主動享受中國文化進程的意識。
“北京的地壇廟會久負盛名,在那兒我曾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民俗表演,其勝景被譽為現代清明上河圖,也不為過。 ”合肥市文化館藝術部主任劉小黎這些年遍訪很多著名的廟會,感覺這些廟會之所以辦得好、人氣旺,是因為它們呈現的民俗表演技藝精湛、種類繁多,更重要的是它們有較高的藝術品位和鮮明的民族特色,成為了當地的一個文化符號。
沒錯,民俗可以是節目,也可以是符號,更可以是載體。近年來,很多源于傳統節慶儀式的民俗項目,逐步被納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名錄中,在有條不紊的扶持、傳習中,不少民俗項目得以復蘇,重新迸發活力。從一個個具體的民俗項目,到傳統節慶儀式,再到傳統節日本身,最后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這是一脈相承層層疊加的過程。傳統文化,正是通過這些近在咫尺的民俗活動作為載體,喚起了我們對文化的認同和參與的熱忱,讓人們心有所依,從而產生很強的歸屬感。(蔣莉、晉文婧)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