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2拍攝蝦籽采集
舌尖2拍攝蝦籽面出品
舌尖2在耿福興原料基地拍攝耿福興蝦籽采集過程
隨著《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播出,越來越多的吃文化被老百姓不斷提及與回味。從遠古時代賴以充饑的自然谷物到如今餐桌上讓人垂涎欲滴的各種佳肴,食物不光只是能果腹,它更是一種文化,一類生活。
上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在央視播出了第2集《心傳》,繼續(xù)為觀眾帶來了各地的特色美食,并集中推出了兩樣來自安徽的美食——徽州的古法榨油和徽州臭豆腐,令安徽觀眾倍感親切。
作為安徽著名小吃——耿福興蝦籽面將在5月2日《舌尖上的中國》第三集《時節(jié)》中首播,時長約5分鐘。這也是自《舌尖》播出徽州毛豆腐、臭鮭魚以及臭豆腐之后,《舌尖上的中國》再次選中安徽特色美食。
不一樣的是,這次節(jié)目組主創(chuàng)團隊深入原料基地,把最傳統(tǒng)的河蝦籽采集過程呈現(xiàn)給廣大食客。從而表現(xiàn)中國人自古對氣候的敏銳感知和對大自然的依賴和敬畏,傳達不時不食的自然規(guī)律。
據(jù)耿福興掌門人高述紅介紹,蝦籽面至今擁有近百年歷史,凡到店的人,都要以親口品嘗為快。該小吃采用河蝦籽為主料,佐以筒子骨湯熬制而成,并配有蔥花、醬油等佐料,看似作法簡單,其入口鮮美無比,具有極高的營養(yǎng)價值。
所謂悠悠家鄉(xiāng)情,暮暮游子心,民間有美食,舌尖品中國。《舌尖上的中國》不但是美食讓人飽受眼福,從節(jié)目中間還讓人看到了樸素傳統(tǒng)的勞動人民的飲食文化,和豐富的人文氣息。
據(jù)介紹,此前耿福興的小吃三大件之一的小籠湯包,已在央視紀錄片《一城一味》中播出,與蝦籽面和小籠湯包齊名的另一件還有耿福興的酥燒餅,三者的制作技藝同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jù)檔期安排,《舌尖II》將首創(chuàng)紀錄片周播模式,從4月18日起至6月6日,分別在央視綜合頻道(CCTV-1)每周五晚間9點、紀錄頻道(CCTV-9)每周五晚間10點的黃金時段播出,喜愛美食的食客們不容錯過,等你一飽口福。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