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商家在安徽亳州華祖庵景區展示手工縫制的香包。端午掛香包,提神祛蟲又防病,亳州民間自古有此習俗。劉勤利王金海攝
5月30日,合肥市蚌埠路第四小學的21名藏族學生跟著老師學包粽子,體驗端午文化。徐國康攝
端午:當傳統照進現實
南風輕拂麥子黃,端午時節日復長。今年,過了“六一”就是端午,兩個節日,一個現代,一個傳統,為人們的假日體驗帶來了全新的感受——
一桌家宴,老少團聚,這是一個樸素而團圓的端午;龍舟競渡,粽艾飄香,這是一個熱鬧而開心的端午。端午節,正在回歸家庭中逐漸還原本色,在代代傳承中逐漸升華意境。
端午遇到“六一”
端午節遇到“六一”節,孩子們該如何成為這場民俗盛宴中的主角?
“先把粽葉卷成漏斗狀,再填米、壓緊、扎繩,包粽子有這么幾個步驟。 ”臨近端午節,在合肥市科企社區郵政小區,手藝特別好的顏大媽又開始教小區的孩子們包粽子了。難能可貴的是,這位“粽子老師”已經堅持了十年。顏大媽認為,現在大家都習慣買粽子吃,很多孩子都不認識粽子里的原料,不知道粽子是怎么包的,挺遺憾的。為了讓孩子們能記住這個習俗,這十年來,顏大媽為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們免費當起了“粽子老師”。
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 5月28日下午,“我們的節日——端午”經典誦讀活動在淮南第十中學隆重舉行。一個多小時的演出時間里,孩子們通過朗誦、話劇表演、歌舞表演等多種表現形式,誦讀演繹了《越人歌》《端午節的情思》等十首清新雅致、沁人心脾的詩歌散文。同樣,5月27日,滁州市紫薇小學300多位小朋友在老師們的帶領下,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演出,孩子們以“誦讀端午經典詩文”為核心,融入了歌舞、樂器及書法表演,既有知識性又有藝術性,用豐富多彩的形式演繹傳統經典,孩子們很受益。
其實,無論是“粽子課堂”,還是“國學講堂”,都是為孩子們搭建延續民俗、傳承文化的平臺。傳統文化在教室內,也彌漫在課堂外,被孩子們所認知、學習、傳遞,這是一個好趨勢。
親情邂逅睦鄰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在傳統節日里,我們崇尚親情,也崇尚節日氛圍的營造,從自己的“小家”走進社區街道乃至城市的“大家庭”,參與各類民俗文化活動,如今已成為更多市民的選擇。
近日,蕪湖市鏡湖區陡門口社區舉辦“巧繡香囊大比拼”活動,吸引了不少社區手工藝能手們參加。社區事先為居民們準備了布料、流蘇、針線、剪刀,內用丁香、艾草、佩蘭等中藥做香料,既符合傳統民俗又符合健康要求。參與的居民們全情投入,一比高下。香囊送家人,鄰里添友誼。在蕪湖的另一處社區——奧園社區,社區邀請了衛生服務站的工作人員做《端午時節話養生》的專題講座。授課醫生結合時令,講解了端午初夏時節健康飲食和預防疾病的基本原理,鼓勵居民關注自身健康,加強日常生活保健,形成良好的科學養生觀念。臨近端午,滁州二郎口鎮的老船工開始為鎮上的龍舟刷漆、點妝,指導年輕人排練龍舟賽。現在,很多地方開展的賽龍舟比賽,已納入全民健身項目,操作性強,普及面廣。這項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的運動,體現了中國人的團結與奮進精神。
據民俗學家介紹,在端午期間舉行吃粽子、掛艾草、制香囊、賽龍舟等活動,既有避瘟驅毒、防疫祛病、全民健身的意義,更有闔家團圓、親情回歸的重要意義。比如社區舉辦包粽子比賽,賽的是手藝,收獲的是鄰里友誼;縣市舉行龍舟競渡,亮的是絕活,驗證的是團結一心的理念。志愿者在傳統節日提供服務,溫暖了空巢老人的心;高校學子牽手留守兒童共度佳節,體現的是青年一代的擔當。
現代激活傳統
傳統與現代的交融,總能在每一個節日里得到或多或少的體現。今天的人們如何用新的生活方式描摹端午節的文化底色,又如何賦予傳統節日以新的時代氣息?
親子游是如今旅游市場上的一個新名詞。今年的端午假期,親子游是不少旅行社推出的主打產品。合肥濱湖國家森林公園的“2014端陽歡樂匯”活動中,將舉辦“家有好寶貝”親子秀活動,參加的兒童可以向家長和游客展示自己的風采。一些旅行社推出了古城親子兩日游、采茶兩日游等親子游產品。比如合肥市某超市專門推出了“我和爸爸包粽子”活動。獲勝者不僅可以將自己親手包的粽子帶走,獲得一等獎的還可以得到遙控仿真模型車一輛。看似不相關的物件,在假日市場中,巧妙地烘托了商場人氣,也帶動了假日經濟。
專家認為,假日經濟是傳統節日與現代社會良好互動的表現,關鍵是要通過創新,把傳統文化內涵和現代生活方式結合起來,讓現代激活傳統,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歡樂。當然,無論何時何地、何種形式,全家參與,盡享天倫之樂,不是節日里的應景之舉,而是節日的本質內涵。(晉文婧)
蒿香繞梁味綿長
三十鋪板鴨、五牌里包子、老奶奶豬頭肉……皖西六安美食眾多,蒿子粑粑無疑是最誘人的美食之一。 5月30日,皖西美食蒿子粑粑在央視《舌尖上的中國2》上精彩亮相,在全國掀起新一輪“舌尖熱”。 “口感香脆,味鮮色美,一想到就會流口水。 ”說起蒿子粑粑,在省會合肥工作的六安人小葉興高采烈,“端午回老家,一定讓老媽多做點! ”
粽子飄香,龍舟競舞。這個端午,六安多地舉行美食節活動,除了粽子、綠豆糕等傳統節令食品,蒿子粑粑也名列其中。蒿子粑粑,是安徽江淮、江南地區流傳的一種特色美食,主要以蒿子、米粉、臘肉為原料精制而成。在大別山腹地的霍山、舒城等地,傳說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吃蒿子粑粑,可以“巴魂”保平安。直到今天,這種古老的習俗,仍在皖西民間流行。
“實際上,不僅三月三能吃到,端午、中秋都能吃到。 ”六安市張店鎮82歲的張方勤老太太說。做蒿子粑粑,是張老太的拿手好戲。 “初春的時候,蒿子最嫩,摘下蒿葉尖,開水焯一下,去掉苦澀味,然后用冷水沖涼、擰干,揉成碎末,準備好臘肉、米粉,就可以做了! ”張老太說,要想四季都能吃上,就在蒿子嫩的時候,多摘點蒿葉尖,曬干儲存著,隨吃隨做。每年過年過節,后輩們回老家看望老人,她都要做上好幾鍋,卻仍然“供不應求”。這不,今年端午節,她早早就將各種原料準備好,只等兒孫歸來,享用這美味。
“想要好吃,一定要多放點臘肉丁。”張老太瞇著笑眼,叮囑著這一“秘訣”。她透露,自己做蒿子粑粑之所以很受歡迎,就是因為舍得放臘肉丁。不過,她提醒說,做蒿子粑粑最好用柴火慢慢加熱,油鹽、米粉、蒿子、臘肉攪拌均勻,粑粑炸至邊緣泛出金黃色即可,這時候外面的皮香酥無比,里面的味道綿長可口。揭開鍋蓋,清香撲鼻。
“央視剛剛播過,今年端午節,蒿子粑粑更火了。”六安市金安區委辦工作人員胡勇表示,遠方客人來六安,一般都要帶他嘗嘗這一美食,客人嘗后都贊嘆回味無窮。(桂運安)
五色龍舟游滁河
陶友貴是全椒二郎口鎮赤鎮街道的老船工。赤鎮,緊靠長江支流滁河,陶友貴便是在滁河邊出生和成長的。 2008年,陶友貴年紀大了,離開了伴隨大半輩子的渡船,徜徉在古鎮悠長的斜陽中,安度晚年。
5月29日,臨近端午,陶友貴卻忙碌起來。受二郎口鎮文化站的邀請,他來到渡口,給鎮文化站的兩只龍舟刷漆、點妝,并指導小伙子們排演龍舟大賽。 “現在壯勞力都不在家,想組織像往年那樣規模的龍舟大賽,難了。 ”陶友貴充滿感慨。
滁河在全椒穿境而過,綿延60公里。在全椒縣的滁河岸邊,自古就有舉辦龍舟會的傳統。每年五月初五,人們穿戴整齊,小孩胸前掛著各式各樣的香囊,大人帶著自家包的粽子,清早就來到滁河邊觀看龍舟會。龍舟會由紅黃青白紫五色龍舟組成,每條龍舟各15人,其中12人分坐兩邊手執單槳,齊心協力向前方劃動,一人掌舵,一人打鑼鼓,一人手執長鞭。他們隨鼓點上下奮力翻槳,疾馳如飛,整齊如一,十分壯觀。槳手都是二十歲上下的小伙子,頭巾和背心短褲都是按船的顏色而定。在船上用布和篾扎出龍頭、龍身和龍尾,成拱形。龍髯漂在水面,龍眼炯炯發光。龍門四方高掛五彩球,槳手們按鑼鼓節奏左劃右起,慢打輕劃,緊打快劃。沿河兩岸成千上萬觀眾,穿紅戴綠,鼓掌放炮迎接龍舟。高潮到來時,人們會高聲呼喊,紛紛把粽子拋向河心。
龍舟會競賽項目很多,競爭最激烈的是爭“紅招”。紅招是竹篙挑在河面上的錦緞被面,上用金線繡著斗大的“獎”字,頭招十五幅,二、三招略有所減。規則是:龍舟艷麗,服飾整齊,動作剛健,身手靈活,鑼鼓點節拍有致,歌聲清脆響亮,以奪取一等紅招者為龍頭狀元。(羅寶張平)
綠豆糕里憶鄉情
“芝麻綠豆糕,吃了不長皰”,說起安慶的端午節風俗,已在重慶安家的朱先生總是想起當年媽媽說的話。每到端午前,他都會拜托在安慶的同學、朋友給他寄上幾盒正宗的安慶老字號綠豆糕,讓自己的孩子記住獨有的家鄉味道。
朱先生說,記憶中粽子、咸鴨蛋和綠豆糕是必不可少的“端午三寶”。那時,家里條件不好,但是在端午節前父母總是要為自己和哥哥包上一籠粽子,買上幾包綠豆糕,糕點香甜,一家人在一起團聚的記憶更讓人倍感溫暖。
為什么要吃綠豆糕?有民俗專家分析,端午節時,正是油菜小麥收獲季節。經過繁重的夏收,人們愿意分享收獲的喜悅。同時,利用短暫的節日充分休整,以便有精力投入到更加繁重的“雙搶”勞動中。之所以選擇綠豆糕,是因為南方氣溫濕熱,而綠豆性味甘寒,正好用來清熱解毒。所以端午節吃綠豆糕除了滿足人們的口福外,還是防病健身,迎接盛夏酷熱酷暑的現實選擇。
制作綠豆糕要先將綠豆煮熟,經過曬干、去皮、磨粉等工序制成熟綠豆粉,再加入糖粉、麻油入模成型。為了使綠豆糕口感多樣化,人們加入了不同的餡料,市面上就出現了風味各異的綠豆糕。在安慶,市民們對本地幾家歷史悠久的老字號品牌綠豆糕情有獨鐘,如麥隴香、柏兆記等等。 “除了對老字號的信任,也體現了安慶人獨有的文化自信。 ”朱先生說。如今,為適應人們低糖、輕油等口味變化,綠豆糕的配方和制作工藝也在不斷改進,但是和艾葉的清香,粽子的香甜一樣,綠豆糕的香味已經深深融入安慶人的文化基因中。(胡勁松)
艾香深處是故鄉
“五月五,午端陽,家家戶戶插艾忙。把艾插在門外邊,驅蟲辟邪又吉祥。 ”
迎著初夏的薰風,踩著童謠的節拍,艾草如五月初五的使者,用其獨有的清香,讓端午節在五月的蟄伏里應聲而起。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承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和精髓,而艾草、香囊、粽子無疑是她的使者和信物。說起端午,人們在懷念景仰先賢的同時,更多的是喚起關于家鄉、關于親人、關于童年的記憶。在這個艾香彌漫的日子里,可以慢慢剝開往事,仿佛整個故鄉包裹在箬葉之中,有一種清香的味道。
這股清香中,有家鄉門框邊掛的那束艾草的香氣,有孩子胸前佩掛的香囊的芬芳,有母親巧手包裹出的粽香,還有龍舟劃過水面那蒸騰而上的蓬勃氣息!清心芬芳,組成了故鄉的味道,從兒時就浸潤在心里,守護著端午,陪伴著不變的傳統民俗,經久不淡。從此,端午芳香起來,祛邪除病,激濁驅瘴;從此,鄉愁觸手可及,這頭是游子,那頭是故鄉;從此,在“朝飲木蘭之墜露,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詩意暢想中,洗滌心靈和思想,傳承先賢的節操和精神,激勵著我們一路前行。
艾香深處是故鄉。艾香彌漫之處,有一種精神,總能穿越歷史的云煙,歷久彌新;有一種傳統,總能歷經時代的風雨,更臻醇厚;有一種思念,總能跨越遙遠的時空,直達心房。能在艾香深處迎接端午,真好!(蔣莉)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