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瓦、粉壁、馬頭墻,各種精美的磚木雕裝飾……車輛剛駛入寧夏固原市三營鎮,沿街兩排建筑透出的濃郁徽派風格,立刻吸引了記者的注意。為何遠在千里之外的西北小鎮,卻出現如此之多的徽派建筑? 8月27日下午,三營鎮黨委書記何尚軍為記者解開了謎底。
據介紹,三營鎮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也是遠近聞名的“旱碼頭”,如今當地正依托交通便捷、集貿繁榮的優勢,著力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商貿城鎮。“徽商和徽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典型代表性,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何尚軍表示。當地積極吸收徽文化元素,融合地方民族特色,目前已完成建筑面積40萬平方米的特色商品門面房建設,興建8座特色門牌樓和1座文化廣場,大大提升了商業和文化吸引力,近年來,眾多國內外企業商家前來,其中不乏安徽商人。
周毅輝,祖籍安徽績溪,2003年前后來到寧夏發展。記者27日見到他時,他正在鎮南邊的寧南物流農貿商貿城里忙碌著。周毅輝說,這個項目已完成一期建設,將有效促進當地特色產品外銷和外地商品輸入,為繁榮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談及未來規劃,他表示:“雖然離家多年,但一直牽掛家鄉發展,希望利用自己的物流網絡,讓皖南的茶葉、皖北的中藥材等安徽特產更多地走進寧夏。 ”
“如今,在寧安徽籍企業呈逐年遞增的趨勢,企業規模也在不斷擴大,經濟效益顯著提升,這支徽商大軍已成為寧夏經濟建設的重要力量。 ”寧夏安徽商會會長宮志全告訴記者,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寧皖籍商人總數已經超過2萬人,總投資200多億元,幫助當地安置就業人員3萬多人。
“隨著開放程度的增加和民族團結政策的落實,包括安徽在內的五湖四海各族群眾在這里和睦相處,互助共贏。 ”在三營鎮孫家河村,村支書楊滿福對此深有感觸。
在當地日常生產生活中,回漢群眾互幫、互助,記者聽到了一個又一個的動人故事。漢民王志福家地多人少,翻建拱棚時人手不足,回民鄰居馬成虎帶領全家5口人主動上門,幫助搭建12座拱棚。同樣,在王志福的技術指導和幫助下,馬成虎種植的西紅柿也獲得了大豐收。兩人高興地說:“親如一家的兄弟之情和民族之情,讓我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實現共同發展繁榮。 ”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