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徽文化的核心發祥地,黃山市至今仍沿襲著許多特色傳統民俗,其中“八月中秋舞草龍”是當地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動。相傳舞草龍起于元代,盛于明清,是古徽州民間傳統游藝活動。
在黃山市一帶,中秋舞草龍最負盛名的當屬歙縣洪琴村。這里的草龍用新稻草捆扎而成,一般身圍2尺,長約30余丈,每隔七八尺用一柄鋼叉支撐;龍背上扎草辮,又稱“三尾龍”。中秋之夜,當地村民按村子的東南西北中5個方位,扎起5條草龍,龍頭燈火齊明,龍身插滿棒香,又稱作“香龍”。皓月當空時,伴隨鞭炮聲和鑼鼓聲,上演“五龍鬧中秋”,一時間,燈光、月光、香火光交融一片,喊聲、笑聲、唿哨聲一時齊發,熱鬧壯觀。
最先出場的是“五龍獻月”。只見五龍依次走圓場,后龍頭接前龍尾,順逆各繞三圈,盤成圓圈造型,象征親人團圓。之后,依次舞出“五龍盤月”“五谷豐登”“花好月圓”等造型,象征著人們相親相愛,生活美滿幸福。
據當地長者介紹,平時的舞香龍有打草驚蛇、二龍戲水、穿越龍橋、白龍出洞、黃龍過江、銀龍翻海、海底撈月等招式,如果兩條龍相遇還要擺“龍門陣”,一方“擺”輸了就放鞭炮,讓對方先過。草龍舞過之后,一定要送入溪河,一則避免火患,二則寓意龍歸大海,保一方平安。"(吳江海)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