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的娛樂方式、便捷的網絡購書,讓一些實體書店頹然倒下,此景似已不可逆。但總有人不甘于此,一些書店,憑借分眾化、特色化經營,帶來書香、贏得讀者。
這些散落于城市和鄉村的書店,為愛書人提供捧書、談書的空間,也吸引了一些原本與閱讀“絕緣”的人,讓他們愛上書店愛上書。
——編 者
從安徽黃山黟縣縣城碧陽鎮出發,穿過皖南古老的粉墻黛瓦和小橋流水,來到了大山環抱的碧山村。山高田廣,阡陌如繡,這里是著名的徽州古村落之一,58.5平方公里的碧山村保有明清時期古民居和祠堂百余座。
初秋的夕陽下,田間耕種的老人、閑散漫步的水牛,像是一幅水墨畫。沿街散落著老式的小賣部、碾米廠和小客棧,一派安寧祥和。穿過徽州古建間狹長的石板路,曲徑通幽,便到了碧山書局。
一座老宅,兩萬余冊圖書
碧山書局開在當地人的祠堂里——啟泰堂,一座用于祭祀祖先的清代古宅。和一般書店不同,書局的外觀并不顯眼,如果不是門口掛著木制的招牌,很難從鱗次櫛比的古宅中認出它。院外斑駁的白墻上貼著“宗廟讀書會”的通告,2014年第四期——《白虎通義·鄉射》……
進入書局,傍晚的光線略微昏暗。在祠堂中央,四方的天井剪出迷人的天幕。環顧祠堂內部,沒有明顯的空間改造,除了院落中間的綠植盆栽,大部分空間都交給了書架和書。
碧山書局上上下下有近600平方米,分為文學類、藝術類、政治類、地方文化類,甚至有鄉村建設類,書架上書目不少,二樓還有外文書籍。書局每天上午10點開門,中午休息1小時,下午6點結束一天的營業。
“這里有兩萬余冊書,今年4月上書完畢并對外試營業。經過翻新和加固的古宅里,樓下可以免費閱讀、買書,樓上有茶座可以喝茶、開展活動。”店長唐雪說,“書局還會定期開展讀書會及各類主題沙龍等活動。”這位高挑的湖北姑娘為了經營書局,已和家人來碧山村生活了近一年。店里的兩位店員,都是當地村民。
置身于有幾百年歷史的古宅,選一本中意的書,讓時間在白紙黑字間緩緩流走,這樣的書店體驗可謂新鮮。雖地處偏遠,依然有很多人慕名而來,其中不乏從城里來碧山村住下,每天潛心看看書的人。“遠離城市喧囂,來這兒沉下心去,看看古村落,讀本好書,無比舒暢。”打南京專程過來的大學生陳仲偉說,他已經是第三次來碧山書局了。
一位游客,花1800元買書
碧山書局已試運營5個月,當地村民常來閑坐,黟縣周邊甚至黃山市的年輕人把它當成一個周末的好去處,甚至外國友人也來了。
然而,走進書局,視線范圍內的十幾位訪客,有的三五成群侃侃而談,有的四處找角度忙著拍照……真正翻書閱讀的人并不多。
“書店客流并不穩定,有時候一個人也沒有,有時候一天能來上百人,基本上都是寫生或旅游的年輕人。大多數人來店里并不怎么看書,拍完照、買完明信片就走了,在他們心里,這兒或許就是個‘有文化’的景點。”書店管理員、68歲的村民汪壽昌說。
書店為什么開在深山里?客流如此不穩定,書店如何生存?
原來,碧山書局是南京先鋒書店的一家分店,2011年書店創始人錢曉華來到碧山并喜歡上了這里,和村里、縣上談了兩年,花了140多萬元整修了荒廢已久的祠堂。考慮到民營資本注入對古宅的修繕和保護,黟縣免去了書局50年的租金,書局每天的運營花銷主要在于書的成本、水電等開支以及人工成本。
唐雪介紹,書局的收入主要來自銷售的書、手繪的徽州地圖明信片、先鋒書店的文創產品以及樓上茶座、咖啡等飲品,“一杯咖啡20—25元,一杯茶18元,試運營一段時間以來略有盈利。隨后,我們會把咖啡館搬到樓下,讓二樓有一個更純粹的開展活動的空間。”
“書的利潤不高,但開業以來的銷售量還是超乎我的預料。一個貴州的游客一口氣買了1800元的專業建筑書,一個上海的年輕人消費了900多元……”錢曉華介紹,書局里有關鄉村建設、古建保護以及專門從安徽各地舊書攤上淘來的關于徽州文化的書籍極其暢銷。
一位留守老婆婆,看完了一厚本書
“來這兒開書局不是為了賺錢,否則我不會選擇碧山村。”錢曉華介紹,碧山書局是先鋒書店轉型探索的一部分,“傳統實體書店受電子書、電商沖擊,都在走下坡路。摒棄急功近利的心理,讓文化和知識回歸鄉村平民教育是我發展書店的動力。”
據介紹,碧山村有2000多口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如今,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婦女和孩子守著老宅,清淡度日。“書店提供免費閱讀,就有村民過來讀書,一位老太太曾在這里看完了一本厚厚的《農民為什么離開土地》。”汪壽昌說,“碧山書局重新喚起了村民對家鄉獨特文化和環境的關注,讓農民對自己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產生自信,這算是一種進步。”
在錢曉華看來,鄉村文化曾是中國文化的根基,如今,卻有不少農村的村民打著麻將過日子,數千年的鄉村文化日趨沒落。她希望,碧山書局的開辦,能實實在在地給村民和游人提供一個閱讀空間,使村民的文化程度逐漸提升,讓探索鄉土的游人內心得到洗滌和凈化。“雖然前來讀書的村民并不多,但我相信會有一個潛移默化、越來越好的過程。”
徽州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鄉村建筑資源和歷史人文資源,碧山村附近的西遞村和宏村聞名遐邇。錢曉華認為,書局的開辦為外人了解碧山村鋪設了橋梁,也給碧山帶來了積極的影響——村民的手工產品有了銷售渠道,農家的旅舍和餐飲也得到了發展。“同時,以徽州文化為概念開發的文創產品既可流入市場又可激發人們的鄉土認同,宣傳碧山的文化和旅游。”錢曉華說。
此外,在汪壽昌看來,徽州幾百年的老房子凝聚了幾代人的心血,由于年久失修疏于保護,日益破敗倒塌,如今碧山的老建筑正在書局的帶動下得以保護,獲得了黃山市和黟縣的認同和支持,“碧山書局也給徽州古建的保護做了范本,給古村落的保護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借鑒。”(葉 琦)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