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應天齊發(fā)起了千人“揀磚”活動,希望將完整的古磚保存用于古城建設中。
應天齊版畫作品《西遞村系列之六》。
古城保護和改造一直是城市化進程中不得不面對的話題。完整保護、修舊如舊、舊顏換新裝等模式都被引入古城保護。如今,藝術家應天齊希望能憑借藝術之力引入一種新的模式。近日,應天齊發(fā)起了“遺存·再生——蕪湖古城藝術計劃”,并聯(lián)合付志強、胡石、劉克峰3位建筑師在蕪湖古城組織了一場千人揀磚大型當代藝術計劃。
昨日,應天齊告訴新京報記者,目前的古城保護中最重要的應該是注重歷史現(xiàn)存和歷史文脈,并留下我們這代人的文化思考,而此次發(fā)起的“揀磚”活動以及未來以此構建“古城文化中心”博物館等,便是希望以保護、重建、復建、再生的思路,成為將來城市改造可供參考的案例,“我希望能顛覆中國古城改造現(xiàn)有模式。”
緣起
因創(chuàng)作接觸古城改造
20多年前,藝術家應天齊發(fā)現(xiàn)了安徽皖南古村落——西遞村。此后經(jīng)過8年探索,完成了中國版畫史上的經(jīng)典作品《西遞村系列》版畫。西遞村因畫家及其作品聞名,并于2000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錄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而對應天齊本人來說,也是通過這樣的藝術實踐讓他開始了對“傳統(tǒng)與我們的時代放在一起”的思考。
這種對古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思考也讓應天齊2001年就參與到家鄉(xiāng)蕪湖的古城保護改造中。同時他還將自己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面對歷史、遺存遭遇現(xiàn)代化境遇的文化思考,通過蕪湖古城這一個案,創(chuàng)作了不少當代藝術作品,并參加了第54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如今,應天齊將藝術形式介入古城改造的方式進行到底,于近日發(fā)起了“遺存·再生——蕪湖古城藝術計劃”。9月15日至9月20日,該藝術計劃的重要部分“千人揀磚大型當代藝術計劃”在蕪湖古城舉行。
實踐
老磚封存用于古城建設
安徽蕪湖古城原址,位于蕪湖市中心,面積31公頃。歷史上雖經(jīng)自漢到清各個朝代,但至今所見的遺存則是清同治年之后的建筑風貌。在應天齊看來,要保護這座古城,修舊如舊并不是唯一模式。
由于古城也將面臨保護和開發(fā),因此,這個藝術計劃針對的是古城未來。六天的活動中,蕪湖市民自愿報名后進入古城現(xiàn)場,揀尋各時代建筑遺存的磚塊。其中,完整的老磚由工作人員現(xiàn)場封存建檔,用于即將啟動的古城建設之中;殘磚則可由參與市民在上面簽上自己的姓名和揀磚日期,交由工作人員封存,并在指定區(qū)域拍照留影、留言。
在應天齊設想中,古城保護改造的重要部分還包括未來利用古城廢墟中搬出的古磚作為原材料,在古城中間主要地塊建造古磚廣場,并在廣場中建造“古城文化中心”博物館。這次活動中簽名的古殘磚和活動音視頻資料都將由應天齊制成藝術品,或永久陳列于該博物館內(nèi),“我們的古城保護和改造中也要讓這一代人的文化思考和時代印記包含對遺存的珍重,都能注入到古城建設之中。”
■ 追問
蕪湖古城藝術計劃
是顛覆還是藝術烏托邦?
用文藝的方式去改造城鎮(zhèn)、鄉(xiāng)村,中國的文藝界早有實踐者。2011年,學者歐寧和另一位學者左靖共同發(fā)起了“碧山計劃”,試圖利用各自在文藝領域的資源,從文化改造的角度再造鄉(xiāng)村。而此次應天齊在蕪湖古城發(fā)起這一藝術計劃,也用藝術的方式去進行古城再造。究竟這樣的方式是對中國古城改造現(xiàn)有模式的顛覆,還是一場藝術烏托邦?這樣的質疑早在應天齊日前在北京宣布啟動該計劃時便有。
對此,應天齊告訴記者,修舊如舊,全方位地恢復舊存只是古城改造重建的一種模式,不顧歷史遺存和歷史文脈的強拆強建,非科學地建造一些假古董或不倫不類的新建筑,顯然是一種破壞。而自己此次提出的古城保護改造的方案具體思路是在古城建設中強化文化意識,注重歷史現(xiàn)存和歷史文脈,根據(jù)不同的遺存現(xiàn)狀進行研究,使得遺存得以真正保護,恢復和重建。更重要的是讓這一代人的文化思考和時代印記都能注入到古城建設之中,“它的整體思路是保護、重建、復建、再生。作為藝術家和建筑家的我們已經(jīng)提出了具體的方案,包括修建古磚廣場、古城文化中心博物館等,”應天齊否認了這是一場藝術烏托邦,而稱蕪湖古城藝術計劃將成為未來城市改造可供參考的一個案例,其中藝術的介入讓古城保護有了更強的文化意識、而在古城保護再生中創(chuàng)作出的藝術作品則帶著我們這代人對遺存的珍重、珍視。(李健亞)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