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水鐘史》新書發布會在中科大舉行,北京、上海、廣東、廣西、安徽等地50余名科技史專家出席發布會。
水鐘又叫做“刻漏”“漏壺”。根據等時性原理,滴水記時有兩種方法:一是利用特殊容器記錄把水漏完的時間(泄水型);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器,記錄它用多少時間把水裝滿(受水型)。中國的水鐘,最先是泄水型,后來泄水型與受水型同時并用或兩者合一。 《中國水鐘史》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是著名科技史學家、中科大科學史與科技考古系資深教授李志超的原創學術專著,分為上、下篇。上篇“從刻漏到自動化水鐘”,以漏刻計時技術史為基礎,著重闡述水力驅動的時鐘和天文鐘全史,從東漢張衡的水運渾象直到元代郭守敬的大明殿燈漏,終止于西洋自鳴鐘的輸入;下篇“水運儀象臺”,重點介紹北宋蘇頌創制的水運儀象臺,該儀器是具有世界科技史意義的中國古代科技成果,新書提供了現代復原設計所必需的諸多細節結構和尺寸。(桂運安)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