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2月10日下午,長江安慶外灘的濱江廣場上,黃梅腔聲聲響起,這個暖陽融融的冬日,變得愈發情韻綿長。十幾班人馬吹拉彈唱,幾百人鼓掌喝彩。一年到頭,不論是冬日雪地里還是暑日綠陰下,這里總有一批熱心的戲迷忠實駐扎,唱黃梅、品黃梅、教黃梅。和濱江廣場一樣,在蓮湖公園的春光苑,在安慶的大街小巷、山鄉小院,悠揚的黃梅戲處處唱響,天天唱響,唱出藝術的馨香、生活的甘甜、時代的精彩。
師帶徒 帶出“人人唱”
1月15日,由安徽再芬黃梅藝術劇院出品的大型原創黃梅戲《寂寞漢卿》首次進京獻演長安大戲院。 《寂寞漢卿》以現代敘述方式、大氣的舞臺呈現,發人深省的價值評判、特色鮮明的人物設置,贏得現場觀眾的聲聲喝彩。
近年來,安慶黃梅戲每年都會在本地、省城乃至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演出。 2014年12月初,在合肥大劇院舞臺上,由“再芬黃梅”排演的《寂寞漢卿》《靠善升官》《春江月》《五女拜壽》4臺大戲輪番上演,收獲掌聲無數。
與往年不同的是,這是“再芬黃梅”中堅力量和新生代演員第一次大規模集體亮相。韓再芬與幾位“臺柱子”都“退”了下來。每場演出開始,韓再芬總是趁著暗場,悄悄到觀眾席里找個座位坐下,成為挑剔的觀眾。謝幕時,她又悄悄地站在幕側,分享年輕演員的成功。
“我們不可能青春常駐,但黃梅戲要有未來。 ”這是韓再芬常常思考的問題。和她共事30年的同門師姐、國家一級演員李萍,如今擔起一個重任,就是發現和培養年輕人。她從戲校找來好苗子,許多時間給了孩子們,蘭花指一點、眼神一送,形上的功夫、神里的氣韻,點點滴滴,知無不言。李萍說:“我不教給他們,難道要隨我帶走嗎? ”
于是,在安慶這座古老城市,當不少“90后”沉迷游戲和互聯網時,卻有一群俊男美女,扛住浮華誘惑,練對白、練唱腔、練水袖,一招一式、一顰一笑刻苦努力。
這些是安慶振興黃梅戲“師帶徒”的縮影。當地充分發揮老一輩藝術家和現有名家名角的“傳幫帶”作用,聘請黃新德等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收徒授藝、輔導育人。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與安徽再芬黃梅文化藝術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再芬黃梅實驗班”,聘請一批國家一級演員授課。
薪火相傳,手把手教、嚴格考核、主動讓臺,一批優秀的年輕人站到聚光燈下,成為舞臺的中堅力量。
“安慶這方水土戲曲底蘊深厚,有人戲說,就連小孩哭聲都像是黃梅調。 ”在安慶市文化市場管理辦主任汪志耿看來,當地從老人到孩童,不乏愛好和習練者。天氣暖和時,江邊、公園、社區,真正是“出門三五里、處處黃梅聲”,黃梅戲傳承已然“春暖花開”。
出新品 力促“有戲唱”
振興地方戲曲,既要“有人唱”,還要“有戲唱”,其關鍵在于劇目創新。
安慶市前些年關于黃梅戲發展的一份調研報告指出,不少演出團體八成以上演出劇目是傳統戲和經典劇目,可以說是“老戲老演、老演老戲”。黃梅戲發展亟需更多的精品新戲。
為此,安慶市推動劇目創作生產,實施精品戰略,將排大戲“創品牌”爭國家級獎項和排小戲“接地氣”惠民樂民并重。在唱響36本大戲、72場小戲傳統劇目基礎上,定期做好重點作品規劃選題,面向全國開展劇本征集活動,并出臺獎勵辦法,引導劇目創作。
通過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利用黃梅戲藝術節等平臺,一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精品力作面世。 《獨秀山下的女人》《半個月亮》《徽州往事》分別榮獲第12屆、13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和第14屆文華劇目獎。
創大戲揚正氣,排小戲接地氣。當地組織小戲調演,聚力打磨一批體現“積極向上向善、求真求美求好”價值觀的精品小戲。《爸爸回家吧》《醉酒》《霞姑》《賠雞》等劇目榮獲全省小戲調演優秀劇目獎,《紅娘》《驕楊》成功申報國家藝術基金舞臺藝術創作資助劇目。
“一批精品力作接連推出,我們的黃梅戲才避免了‘天天打豬草,夜夜鬧花燈’的尷尬局面。 ”汪志耿表示。
搭“舞臺” 實現“處處唱”
坐落蓮湖岸邊的安慶市黃梅戲藝術中心是不少人心中的“黃梅殿堂”。
“黃金周”唱“黃梅戲”,鏡頭在這里聚焦。 2014年9月30日晚,安慶“十一”黃梅戲展演周開幕。
這是一場黃梅盛會,用近乎唯美的方式演繹著黃梅戲的前世今生。名角接連登場,帶著《小辭店》《女駙馬》《春香傳》《牛郎織女》經典唱段,時而深情款款、時而滿腹憂愁、時而熱情濃烈,讓人陶醉。
黃梅戲,是老百姓的戲。 “賣西瓜嘍! ”一聲嘹亮的叫賣聲劃破天際,新創小戲《巧嫂賣瓜》高調亮相,一股濃濃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一出出小戲精彩紛呈。
人們駐足、聆聽、歡樂,為著那一曲曲黃梅神馳心醉。
舉辦中國黃梅戲藝術節、黃梅戲展演周,打造室內劇場、室外戲臺……振興地方戲曲,在“有人唱”、“有戲唱”之外,還要努力做到“有平臺唱”。
如何搭建平臺?該市提煉出要訣——以“內帶外”,實現“處處唱”;以“節帶周”實現“天天唱”。為滿足劇團演出要求和群眾多層次文化需求,該市建成11個大劇場、2個小劇場,總座位數達到1.5萬余個。市區已建成4個廣場文化舞臺、23個社區文化舞臺,全部免費開放,引導百姓有序走上舞臺,展示黃梅風采。
按照“三年一大節、每年一小周”的設計,該市繼2012年成功舉辦第六屆中國黃梅戲藝術節后,在2013年、2014年“十一”期間舉辦黃梅戲展演周,喊出一個響亮的口號——“白天看景、晚上看戲”。 2014年展演周期間,大戲進劇場、小戲進社區,全城上下“處處是舞臺、天天有演出”,共演出13臺14場黃梅戲大戲,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1.5萬名戲迷觀看,場均上座率達90%以上。(夏勝為 胡勁松)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