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三八”婦女節臨近。然而近年來在中青年女性群體中,“婦女”的稱謂似乎越來越不受待見:各大商場、購物網站多以“女人節”“女士節”為“由頭”招攬客商,極少出現“婦女”字樣;而在高校女生中,大多以3月7日的“女生節”代替一天之后的婦女節。
知名美容師張曉梅就曾提議將婦女節更名“女人節”。而據媒體報道,最近幾年,全國多個民間女權組織也都曾提出用“女士節”“女人節”等代替婦女節的建議。
西南財經大學社會工作發展研究中心教師陳家建認為,上述現象的產生,首先來自于現代女性獨立意識的提升。
“‘婦’在古代漢語中特指已婚女子,‘婦女’二字帶有比較深的傳統文化特征,并且過于家庭化,因此現代女性對這個稱謂往往不太喜歡。”陳家建說。
陳家建還表示,對“婦女”稱謂的“冷落”,與現代女性追求年輕化、時尚化密切相關。“在傳統社會,三十多歲的女性就算中年了,但如今五十多歲的阿姨照樣‘賣萌’。‘婦女’的稱謂容易讓人‘顯老’,不符合現代女性的期待。” 陳家建說。
在記者隨機采訪的三十多位中青年女性中,也有近一半表示對“婦女”的稱謂并不排斥。“其實我覺得稱謂并不重要,女性地位的提高、權益的維護才是根本,特別是在求職、升遷等方面存在的性別偏見,應當盡快完全消除。”家住西寧市的女白領劉文麗說。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師孫艷艷認為,從社會的角度而言,應當在正視性別差異的前提下,不斷拓寬女性自我選擇、自我發展的空間,從而真正建立尊重女性、關愛女性的社會氛圍。(龐書緯)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