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屬于春天,也屬于詩歌:3月21日是國際詩歌日,23日是詩人昌耀去世15周年紀念日,26日則是海子的祭日……三月讓人無法不談論詩歌。
近年來,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的發展,拉低了詩歌發表和詩歌閱讀的“門檻”,越來越多的優秀詩歌和詩人便捷地進入大眾視野,像余秀華、郭金牛這樣的“草根詩人”更是成為媒體“寵兒”。
“以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很適合傳播短小的詩歌。我覺得詩歌傳播的黃金時代即將來臨。”最早發現余秀華的《詩刊》編輯、詩人劉年說。
在微信平臺,詩歌公共號大量崛起,成為詩歌傳播的重要渠道。其中,影響較大的包括“為你讀詩”“讀首詩再睡覺”等。
據了解,“為你讀詩”由20位名人擔任聯合發起人,走文化精品路線,自2013年6月1日上線以來,已積累100多萬粉絲,日均詩歌閱讀量超過10萬;而“讀首詩再睡覺”自同年3月上線以來,如今粉絲已超過30萬。
就連上世紀80年代的民間詩歌刊物《象罔》近期也在微信平臺“復活”。刊物創辦人、著名詩人鐘鳴撰文指出,互聯網所導致的新媒介之提速,將切斷重組傳統媒介,混合而生新的資訊形式。
他指出,將來,無論你是蝸居京畿的陋巷,還是湖北偏僻的鄉村,抑或在歐陸深處……新媒介之象罔,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就能把你極私下的性命文章、詩歌、圖片,以及所附帶的思緒、眼光,轉換為公共信息。
“詩歌微信平臺的出現,確實讓詩壇重現了當年如火如荼的興盛局面。而且,此次興盛有更為廣泛的基礎。”《詩刊》編輯、詩人彭敏對記者表示,如今,年輕詩人冒頭的機會比以前多了。
作為國家級的大型詩歌刊物,已有半個多世紀歷史的《詩刊》同樣于2013年7月開通自己的微信公共號“詩刊社”,如今擁有約6.6萬名粉絲,比紙質《詩刊》訂閱量高出數倍。
正是這個詩歌微信平臺最早推出了詩人余秀華,并點燃了整個熱潮的第一把火。
去年9月,《詩刊》重點推出余秀華組詩《在打谷場上趕趕雞》及其隨筆《搖搖晃晃的人間》;去年11月10日,詩刊社微信平臺以“搖搖晃晃的人間——一位腦癱患者的詩”為題推出余秀華,短短幾天閱讀量就飆升至5萬。
此后,余秀華便席卷整個朋友圈,成為一個文化事件。前不久,余秀華的詩集《月光落在左手上》結集出版,據報道春節前就加印了4次,銷量突破10萬冊。
劉年表示,我們的紙筆在進步,發表渠道在進步,語言和思想在解放,寫作人口在成百倍地增加,還有全世界經典作品供我們借鑒,且這片大地上從未缺少過天才。
“所以毫不夸張地說,我們正處于一個詩歌寫作的黃金時代。”在劉年看來,新世紀以來,越來越多詩人回歸大眾,回歸現實,回歸傳統,回歸內心。詩歌終于和百姓日常的口語吻合了。
郭金牛是新媒體時代詩人的另一個典型。3年前,北京文藝網通過詩歌評選活動發現了生活在深圳的這位農民工詩人,如今他的詩作和故事在海內外廣為傳播,甚至登上了《紐約時報》。
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網絡的放大效應,郭金牛讓更多人關注到他所代表的底層工人詩歌群體。今年2月,18位來自天南海北的打工詩人被請到北京,一場工人詩歌研討會暨朗誦會專門為他們舉辦。
“詩歌要真正地實現‘黃金時代’,還要看詩人在社會上,是否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地位。”劉年說。
著名詩人楊煉則更關注詩歌本身。他對記者說,無論海子,還是余秀華,在媒體傳播中很容易只剩下被大眾消費的故事,這就遠離了詩歌本身。“詩歌是古老的藝術,在新媒體時代它的繁榮依舊需要大量詩人甘于寂寞,辛勤寫作。詩人只是寫詩的人”。(章利新 杜斌)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