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說到“清明”,修身者會想到孔子教誨——“清明在躬,氣志如神”,治史者和治世者會想到政治的運作,我是個熱愛自然與生命的人,想到的是那個萬物欣欣向榮、視界一片清潔明凈的農時節氣。
清明是個節氣,也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傳統節日。不知從哪朝哪代起,清明節已將古代寒食節與上巳節(農歷三月三)的文化內涵與民俗融為一體。清明時分,人們不僅慎終追遠,祭奠故去的親人;還踏青郊游,男女約會,“尋芳討勝,極意縱游”。從這兩個看似極為“不搭”的風俗,我似乎悟出了傳統哲學中對死與生的思考——追思懷念逝去的生命,熱愛贊美新的生命,追尋美好的未來,萬物周而復始,生命輪回。宋代詩人黃庭堅在《清明》一詩中寫道“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這是目前我知道的唯一將清明稱為“佳節”的出處。(雨花石)
中國的農歷是陰陽結合的歷法,為了便于農事,二十四節氣根據太陽在黃道的位置而確定。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清明,在春分后十五日,時間相對固定,變化不大,多數為公歷4月5日,有時也會提前或延后一天。
↑一艘小船從一個種滿油菜花的小島邊經過。徐昱攝
↑甘肅省敦煌市月牙泉鎮月牙泉村農民在李廣杏園中犁地。新華社發(張曉亮 攝)
↑在浙江省景寧畬族自治縣鶴溪街道勅木山村惠明茶基地,采茶女工在采摘“明前茶”。 新華社發(李肅人 攝)
清明時節,我們祭奠逝去的人。
↑一名小女孩在南昌灣里區幸福街道的河邊放河燈,祭奠先人、寄托哀思。 陳子夏攝
↑一名市民擦拭河北唐山地震墻上親人的名字。李俊義攝
↑在山東臺兒莊古城大戰遺址公園,人們在當年臺兒莊戰役時留下的彈孔墻上插上鮮花祭奠英烈。 新華社發(高啟民 攝)
↑在廣西南寧市人民公園革命烈士紀念碑前,學生們緬懷革命烈士。陸波岸攝
清明時節,萬物復蘇,我們迎接新生,踏青尋芳。
↑游人帶著孩子在合肥濱湖國家森林公園內賞花。 張端攝
↑一名小女孩在合肥濱湖國家森林公園內騎行。張端攝
↑游客在安徽黟縣宏村景點游覽參觀。 劉軍喜攝
在古代,清明節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清明前二日(也有說前三日或前一日)便是寒食節。唐開元年間,寒食節和清明節官衙共放假四天,此后增加到五天、七天,到了宋代這個假期也定為七天——清明加上前后各三天。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例如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健體強身。因此,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既有感念生死別離的淚水,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
↑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晏嬰小學的小學生們進行蹴鞠表演。徐速繪攝
↑一名女孩在北京懷柔區放風箏。王建華攝
↑在江西婺源江嶺景區,一對情侶自拍合影。王頌攝
↑兩名游客在西安市長安區的桃園中賞花拍照。劉瀟攝
↑在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馬頭鎮,一名小朋友頭戴家人制作的“柳帽”玩耍。 新華社發(房德華 攝)
這個清明,你是怎樣度過的呢?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