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亞東熟食店老板楊國慶收集了彈殼、鋼盔、肩章等幾千件戰爭遺留物。他喜歡通過實物研究抗戰歷史,也喜歡看抗戰片回味那段中國往事。
亞東熟食店店鋪很小,是一個典型的夫妻店,楊國慶夫妻倆已經辛苦經營多年。但這不妨礙楊國慶成為當地知名的“戰爭遺址考察專家”,對于家門口不遠處的南口戰役遺址,除了擺滿了一間地下室的遺留物,他還親手繪制了多幅戰場地圖。
南口戰役是1937年8月北京、天津陷落后,中國軍隊在現北京昌平區南口及周邊地區抵抗日軍進攻,延緩日本侵華過程的戰斗。正面戰場上的中國軍隊6萬人對抗7萬日軍,并給日軍以重創。
“我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中國這段艱苦的歷史,影視是很好的表現形式。”楊國慶說,他希望中國能拍好抗戰影片,講好歷史故事。
多年來,中國人青睞戰爭大片,《兄弟連》《珍珠港》等影視作品是國人心中經典的戰爭大片。編劇汪林海說,當前中國抗戰影視劇創作水平有待提高,一些編劇、導演為了收視率在創作上不嚴謹,娛樂化色彩過于明顯,經常出現常識性低級錯誤。
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從普通受眾到歷史學者,人們期待拍出高質量的抗戰片,通過現代藝術手段,反映抗戰時期中國人可歌可泣、艱苦卓絕的不屈精神。
在中國電影市場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不少電影人認為,以電影的形式反映抗戰歷史適逢其時,抗戰片能夠在已經達到數百億票房的中國電影市場立足。
“開始時,我們拍攝的抗戰片預算只需八千萬人民幣就夠了,但現在我們把投資增加到三個億。”電影投資人、上海快鹿投資集團董事局主席施建祥在談到電影《大轟炸》時說。
這部電影還原的是發生于中國抗戰時期的重慶大轟炸。“我們擴大投資不是因為不差錢,而是致力于反映大轟炸的全貌。”施建祥說,“要用電影的形式,讓更多的當代人知道,抗戰時期中國人團結奮進的力量,并把中國人的勤勞、勇敢、智慧展現給世界觀眾”。
“《大轟炸》制作過程中,也會與好萊塢、韓國團隊進行緊密合作,借鑒國外優秀經驗,來講好本土故事。”施建祥說。
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系主任吳冠平說,商業影視作品結合大眾文化、加以現代工業技術手段和藝術化表現方法,才能被公眾廣泛認可,抗戰題材的影視作品即適用這些規律。
中國觀眾對包括抗戰在內的戰爭類題材影視作品的文化需求一直是“剛需”。在國產影視作品中,稍早的《血戰臺兒莊》和近幾年的《喋血孤城》等都受到不少好評。
以中條山戰役為背景的《咆哮無聲》去年在第十屆中美電影節上獲得最佳編劇獎,該電影立足于真實事件,展現了當代人對抗戰歷史的真實情感。
該電影編劇王海平說:“抗戰不僅是中國歷史的重要部分,更能體現中國人的英雄氣概和愛國情懷。因為關乎國人集體感情,所以即便在和平年代,抗戰片也不會過時。”
王海平認為,以抗戰為題材的影視作品要源于歷史、基于現實,“只有最真實的表達才能講好歷史故事”。(閆祥嶺、談昦玄、李亞紅)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