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城山半城水的蕪湖,人類古老文明遺址星羅棋布;矗立在此的高校,博學篤行,文脈悠長。今年,省文化廳、蕪湖市和安徽師范大學共同舉辦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開展捐贈珍貴文物、民歌精粹展演、欣賞方特的“非遺”小鎮、精彩非遺走進鄉村等。
遺產保護成績斐然
安徽,一片鐘靈毓秀的寶地。據統計,目前我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0處;擁有亳州、安慶、績溪、壽縣、歙縣等5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黃山、皖南古村落西遞和宏村、大運河安徽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國有館藏文物75萬多件;各類博物館、紀念館177家。近年來,我省圍繞文化強省建設,堅持“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的方針,推進遺產保護,文遺保護事業進入加速發展新時期。
“徽州呈坎村、涇縣黃田村被確定為國家文物保護樣板工程,是全國僅有的3項之一,其中一期12處維修已基本完工,二期和三期43處古建筑維修、展示正在加快實施。 ”省文物局負責人介紹,我省入選中國傳統村落有111個,其中24個列入國家文物局集中成片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工程,數量居全國第四。目前,保護工程總體方案已獲國家文物局批復,各項整治、保護工作正在有條不紊的推進中。
遺產保護,博物館自然不能缺位。安師大博物館是我省首屈一指的高校博物館,館長徐彬談起館藏文物,如數家珍:“館藏文物2000余件,國家一、二級文物近百件,絕大多數系我校學者、前輩由民間征集所得,很多已保存數十年,如周朝的銅甬鐘、唐三彩胡人騎駝傭、明正德年間官窯宮廷器物黃釉盤等。 ”為保護文物,博物館定制專門柜櫥,對具有較高價值的藏品使用錦盒存放,庫房與展廳均安裝中央空調以調節溫度和濕度;同時,建立庫房安全保衛制度,規范藏品管理,確保其安全。 2014年以來,安師大先后派專人參加古籍版本鑒定、古籍修復、古籍書庫管理等學習班,提高工作人員業務素質。
我省向來注重文化遺產保護立法建設。早在1997年,就通過《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護條例》,這是我國第一個關于古民居保護管理的單項文物法規,在全國產生廣泛影響。 2013年,省人大將凌家灘遺址保護列入立法調研,啟動《安徽省凌家灘遺址保護條例》起草,今年11月將提交省人大常委會審議。去年8月,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現已正式施行,為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規范化、科學化保護提供法制保障。
薪火相傳留住文脈
“文物重保護,非遺在傳承。”省文化廳非遺處負責人表示。 “十二五”期間,我省以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核心,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積極開展各項活動,營造非遺保護深入人心、社會尊重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初步構建起一套非遺保護傳承體系和機制。今年4月,我省啟動60歲以上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記錄工程,并運用數字化方法,對傳承人進行全方位采錄,建立瀕危傳承人檔案,目
前已采錄瀕危項目素材總容量達10TB,形成文字約50萬字。
文化傳承,學校教育不可或缺。作為國家首批非遺,蕪湖鐵畫距今已有350多年歷史,其“以錘代筆、以鐵代墨”,兼具國畫神韻和雕塑的立體美,被譽為“中華一絕”。因家族、師徒式傳承日漸式微,鐵畫技藝面臨失傳危機,為讓鐵畫后繼有人,蕪湖市開展鐵畫進課堂活動。日前,蕪湖市延安小學鐵畫社團工作坊首次開課。 “我們和一家鐵畫制作公司合作,對方免費給學生上課,在校園布置鐵畫作品展列室。 ”延安小學校長刁玉梅說,讓鐵畫進課堂,希望能從小培養孩子們對鐵畫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工藝美術素養。
“前不久,我市中等職業學校新設專業目錄公布,鐵畫專業位列其中,由蕪湖高級職業技術學校負責開辦,今年秋季開始招生。 ”據蕪湖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是該市公辦職業學校首次參與國家“非遺”傳承保護,為鐵畫制作培養“科班”人才。
6月12日,省文化廳與安師大簽訂文化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開展非遺保護工作,省文化廳支持安師大開展非遺調查研究、非遺保護傳承理論研究工作,每年推出非遺保護利用研究成果,培養非遺人才,傳承歷史文脈。
走出“深閨”融入生活
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文化遺產只有融入現代生活才能得到根本保護。為此,我省充分利用大型文化活動、國內外文化交流、傳統節日等平臺,通過專題展示、實物展覽、活態展演等多種方式,在40多個國際間、國家級、省級大型活動上,重點推出宣紙制作技藝等100多項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擴大了文化遺產的社會影響力。
為讓年輕人接受傳統藝術熏陶,從今年6月開始,省文化廳與安師大共建安徽地域音樂與戲曲研究院,發揮安師大在音樂、戲曲研究等方面的資源優勢,加強地方傳統音樂與戲曲研究的同時,組織省內專業藝術院團和知名藝術家與書法家走進學校進行演出、展示和教學,促進傳統藝術在校園落地生根。
“文化遺產要走出‘深閨’,找到與現代生活的契合點,在實踐中傳承。 ”淮南市文廣新局負責人說。作為擁有3項國家級“非遺”的城市,淮南積極挖掘非遺資源,在保留原味的基礎上,拓展非遺傳承新路徑。該市把繁榮花鼓燈藝術作為突破口,帶動推劇、彩蓮燈、火老虎等民間藝術演藝產品的開發,推出《鳳凰臺》《瞧這幫鼓架子》《千里長淮一條線》等一大批文化藝術精品,不僅獲得國家級榮譽,還帶動民間文藝演出隊伍130余個,傳統藝術逐漸融入人們生活。
飛閣流丹、九曲回廊……6月8日,參加遺產日活動的嘉賓提前來到蕪湖“方特”東方神畫,這座以中華傳統文化為題材的主題公園,通過高科技游樂技術,將現代科技和傳統藝術完美結合,展現出一幅璀璨的五千年華夏文明史詩畫卷。漫步園中,以我國各級非遺名錄為基礎,通過聲、光、電使之成為既有現代表現形式,又具強大藝術生命力的文化產業特色產品,為游客帶來多層次的文化旅游體驗。
“文化遺產具有歷史、藝術和市場等多重價值,走文化、旅游和科技深度融合的路子,將是未來發展方向。 ”徐彬建議,應鼓勵各個方面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展示和利用,共享遺產保護成果,通過各種形式,讓傳統文化藝術真正融入現代人的日常審美中。(柳文)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