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0年前的抗日戰爭中,法國醫生貝熙業冒著生命危險開辟了一條自行車“駝峰航線”,把寶貴的藥品運往中國抗日根據地。6月15日起,以貝熙業為主角的紀錄片《貝家花園往事》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吸引了許多觀眾。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同道在談到創作和拍攝時說,“打撈”抗戰往事的過程,就像“福爾摩斯探案”一般。
記者:去年是中法建交50年,習近平主席在法國發表的重要演講中就曾提到法國醫生貝熙業。重新發掘和記錄這些抗戰中的歷史人物,對于今天的我們有什么樣的意義?
張同道:今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發掘70年前的珍貴歷史,尋找那些曾為抗戰勝利做出貢獻但又長期被埋沒的人物,是我們這些后輩的責任,尤其是紀錄片,更應該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里體現自身的文化擔當。
拍攝《貝家花園往事》的最初目的是為紀念中法建交50周年,在探尋貝熙業的人生細節時,我們發現了貝大夫為八路軍送藥的故事。幾經輾轉,我們在北京找到了貝大夫當年司機的兒子梅洪崑,他生長于貝家,親自看見爸爸開車和貝大夫一起為八路軍送藥的情景。貝大夫先用汽車為八路軍送藥,后來汽油作為戰略物資被敵人嚴控,貝大夫只好改騎自行車。貝大夫的相冊中就保存了當時騎車的情景,那時,他已是70歲高齡。我們還去呼和浩特找到貝大夫的夫人吳似丹的弟弟吳一九,據他介紹,貝熙業和吳似丹曾為八路軍做過7次手術。
用紀錄片記錄歷史細節,其實是非常難的事情,這需要耐心、眼光、毅力和大量的翻閱,當然還要行萬里路,不怕失敗和吃閉門羹,經過細節的展示才能真正探索到歷史真實的深處。
記者:《貝家花園往事》中大量史料是如何得來的?
張同道:貝家花園是當年中法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場所。位于北京海淀區北安河村的貝家花園,如今已經被修葺,成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們當初想找貝熙業的相關資料,不料處處碰壁,或者缺少相關檔案,或者被拒絕。2013年11月,我們在巴黎15區一座百年公寓里見到了貝大夫的兒子,其間的采訪也是一波三折。此后,在駐法使館的熱情支持下,每過一周或兩周,對貝熙業素有研究的張偉參贊便跑一趟貝大夫的兒子那里,取到資料,再發回國內。北京大學的秦海鷹教授曾下了一番功夫,譯出了耗費10年心血校譯《紅樓夢》法文版的鐸爾孟的遺囑和貝熙業的日記、書信,其中還有貝大夫離開中國前寫給周恩來總理的信,正是周總理最后批準吳似丹隨貝大夫出國赴法的。
記者:這部紀錄片披露了哪些歷史細節?
張同道:貝大夫援助八路軍的具體細節最為感人,他經常從城里住所東城大甜水井甲16號去西山的貝家花園,再由貝家花園與平西抗日根據地相接,貝大夫騎自行車運藥,載重幾十公斤,行進在崎嶇土路上;另外還有不少愛國青年,出北平城到貝家花園,翻越妙峰山,奔赴平西抗日根據地。
這部紀錄片于2013年9月開始籌備,創作團隊先后多次赴法國和美國調查,首次披露珍貴信件和手稿200余封,查閱資料1000余卷、檔案800多份,收集圖片1500多張,訪問了上百位當事人、見證人、有關專家,翻譯了法文書籍50多萬字,既有口述史,也有史料的發掘和當年場景的展示。我們的目的,不但要展現中法文化百年交流的歷史和貝大夫冒險援助八路軍的情節,也想搶救已被遺忘的珍貴情景和文字資料。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