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舒婷
詩人余秀華
編者按
6月20日是我國傳統佳節端午節,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化“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把“文明河南暖暖系列”做成品牌,以發揮傳統節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即日起,全省開展“文明河南·情暖端午”主題活動,為此,大河報推出系列報道,在端午佳節期間為大家奉上一席豐盛的文化盛宴。
在端午節即將到來之際,除了吃粽子、賽龍舟,古城開封還洋溢著濃濃的詩意。6月16日,由中國詩歌學會、中共開封市委宣傳部主辦的端午詩會在開封清明上河園景區舉行,兩岸三地十位著名詩人齊聚開封,共話端午。
十位詩人齊聚開封舒婷贊開封與眾不同
當天上午九時許,活動特邀的兩岸三地在華語詩壇頗有影響力的詩人:臺灣詩人鄭愁予、綠蒂,香港詩人吳美筠,澳門詩人姚風,大陸詩人舒婷、陳仲義、程步濤、耿占春、余秀華和大衛等齊聚清園。活動現場,十位著名詩人共同探討了端午、詩歌與旅游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及將“中國端午節”定為“中國端午詩人節”可能性,此后,還共同參加了花祭先賢,觀看了“汴河競標”龍舟表演賽。
創作了《致橡樹》的著名詩人舒婷戴著金絲眼鏡,留著黑色短發,她在現場第一個發言,“我到開封其實不止一次,基本上每十年來一次。讓我感到特別欣慰的是,這三十年來,開封有變化,可是最根本的東西卻沒有變化,這是有別于中國其他城市的。”現在很多城市都是“千城一面”,但是開封依然保留著它最深的文化底蘊和人文風情。“就我而言,更傾向于往古老和有根基的地方去。”
此外,舒婷還說,“我認為中國詩歌學會副秘書長大衛關于中國端午詩人節的倡議很好,因為我們已經晚了別人很多步了,所以應該加緊步伐。”
“屈原給了端午節更深層次的意義”
臺灣著名詩人鄭愁予的代表作《錯誤》,多年來被人們傳誦,至今仍膾炙人口。在昨天的活動現場,鄭愁予從《詩經》談起,深入淺出地講述了端午、詩歌與旅游三者之間的關系。
“《詩經》可謂是一部百科全書,它無所不容,包含了很多民俗、經濟、情感。經過了東漢、三國等,到了唐朝,99%以上的詩歌都是詩人在異鄉寫的,是在旅游的過程中寫的,很少是在家鄉寫的。”鄭愁予說,因為詩是情緒的流動,一個詩人如果一直待在自己的故鄉,特別是在農業社會,那么他接觸的場景,觸摸他性靈的信息就會減少。所以說,即使是一個有才華的詩人,如果不幸老是待在自己的故鄉,那么他的寫作機會也會減少。旅游是現代名詞,過去旅人在外面行走叫做游子,這些游子、詩人給我們留下了最豐富、最使人感動的詩篇。
“其實端午節在北方來說是麥秋,也就是麥子成熟、收麥子的季節,然而我們了解了屈原的故事之后就會發現,屈原給了端午節更深層次的意義,于是在詩人眼中端午節就有了不同的含義。”鄭愁予說。(周斌 牛枚/文 趙孝斌/攝)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