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野 新動能 新力量——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三大關鍵詞
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將于21日晚閉幕,金爵獎各歸其主。這一刻,世界的目光再度聚焦這個立足“亞洲、華語、新人”的國際A類電影節舞臺。打開新視野、蓄積新動能、挖掘新力量,為期9天的電影節,吸引中外電影人相聚黃浦江畔,找到通往世界電影未來的“密碼”。
新視野:“講好中國故事”,從電影節開始
“我想把這部電影譯制到哈薩克斯坦去,因為其中講述了一位中國維吾爾族大媽收養各族孤兒的故事,影片中有不少反映中國少數民族風土人情的細節,這部電影在我們的國家會紅起來。”來自哈薩克斯坦的影視制作人伊爾泰在上海電影節上瞄準了中國電影《真愛》。
與伊爾泰相似,夢工廠動畫公司的掌門人卡曾伯格與著名影人成龍也在今年的電影節上探討“中國故事”,《功夫熊貓3》將以中美合作的形式,于2016年初在中國公映。侯孝賢、徐崢、任仲倫、于冬、王長田等一批知名電影人亮相電影節16場論壇,縱論華語影視創作。一批“中國故事”的中外合拍計劃在電影節發布。
“全球電影人來到上海,共享電影盛宴,講好中國故事。”上海市副市長、電影節組委會主席翁鐵慧說,“上海著力打造全球電影人溝通交流、電影作品發布交易的平臺。”
統計顯示,今年有超過500家中外展商參與電影節“國際影視市場”,逾6000名專業買家共襄盛舉,“電影項目市場”最終入圍項目的洽談預約數超過630項,創歷史新高。391部中外佳片在上海放映了近1300場,電影節再度成為中外影迷的嘉年華。
新動能:“互聯網+”注入“速度與激情”
“互聯網+”成為本屆電影節不折不扣的最熱詞。《我的詩篇》和《工廠奏鳴曲》分別是中國和韓國電影人在“互聯網+”時代下創作的紀錄片,今年雙雙入圍金爵獎最佳紀錄片評選。
上海電影節首度舉辦的互聯網電影產業投資跨界峰會、互聯網電影高峰會和“互聯網電影之夜”,受到互聯網界、電影界的共同關注。《煎餅俠》《梔子花開》等一批在網絡時代背景下誕生的國產新片也集體亮相電影節的“互聯網嘉年華”。上影集團也宣布投身“互聯網+”新浪潮,電影《盜墓筆記》《九州·華胥引》等項目逐一登場。
互聯網為電影人提供了鮮活的創作素材、便捷的傳播手段,也為電影人展開一片資本“藍海”。過去一年,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相繼進軍電影業,眾籌拍電影不再是影迷夢想。電影節上,“電影項目市場”合作升級,除博納、光線、英皇等影視企業外,還吸引到盛萬投資、德同資本、樂博資本等加入,為助推電影項目“加溫”。
中國電影市場蓄積的“互聯網+”新動能,也被柏林電影節和威尼斯電影節組委會看好。兩大電影節主動派來代表,向中國電影產業的“互聯網+”新一代發出邀請。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電影節組委會執行副主席張宏森在電影節論壇上說,電影人要珍惜今天“互聯網+”對觀眾進入影院的這樣一種能量激活,進而奉獻出更多、更好的、和觀眾更加具有血肉關系的電影作品。
新力量:電影新市場呼喚新人、新高度
上海國際電影節誕生于1993年,走過22年、18屆,而今獲獎者中年輕面孔越來越多,電影節也成為亞洲電影新力量崛起的風向標。
今年獲得亞洲新人獎最佳女主角的小演員央金拉姆只有9歲;同樣是在電影節,上海科技大學與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聯合推出編劇班,首期20名學員中最年輕的只有15歲。
伊朗新銳導演胡曼·薩耶迪的作品《13》在今年的“亞新獎”評選中大放異彩,不僅摘得最佳影片獎,同時還獲得了最佳攝影獎。來自馬來西亞的演員,同時也是評委之一的李心潔說:“新的市場需要新人,當年也是別人給了我們機會,我們也應該給新人機會。”不僅在評獎環節讓人們感受到了“新風撲面”,在影視創作、攝制、后期制作、新媒體傳播、品牌整合營銷等不同環節,看到新興力量的加入與融合。
以“科幻+魔幻”為電影創作主題的游族影業,在上海電影節宣布開啟屬于電影“新人類”的復興計劃。廖凡、王景春等由上海戲劇學院培養的“影帝”,在電影節上宣布籌建藝術電影平臺——“春凡中心”。
上海市文廣局局長、電影節組委會執行副主席胡勁軍說,中國電影、世界電影從來沒有那么渴望創新、又那么渴望回歸電影的“初心”。在上海電影節上,我們看到的是電影創作的“高原”將被不斷夯實,未來或將誕生一座座內容原創的高峰。(許曉青 孫麗萍 吳霞)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