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字由“繁”及“簡”的現象明代就開始盛行、皖南山區的徽州民間曾有被稱為中國足球的“蹴鞠”運動場……這些發現均出自“徽州文書”。然而,此類民間文史研究寶庫面臨大量流失危險,中國各界正在加快對其搶救性保護。
近日,《徽州文書》(第五輯)剛剛完成整理出版。在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舉行的學術座談會上,與會專家學者給予了高度評價,稱該書系的出版“是中國地域文化整理的一項宏大工程,為多層次、多方面研究徽學,提供了極大便利和更多的可能性”。
該書主編、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劉伯山告訴記者,《徽州文書》采用歸戶法編纂,改進了此前的分類方法,此前已編輯出版四輯,每輯十卷,共收集文書2.5萬份文書、圖片3萬幅。
在中國正史的宏大敘事中,往往只有重要歷史人物的活動場景,沒有普通民眾的點滴記錄。然而,從買賣契約、賬本、家譜、書信等民間文書資料中,足以窺探民間歷史記憶,為復原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民間社會生活提供了可能。
“徽州文書”反映了宋元明清和民國時期徽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民間文史研究者看來,它雖是地方文獻,卻因具有數量多、跨時長、連續性等同時代其他文獻不具備的優點,超越了地方性的普遍意義,被稱為中華文化繼漢晉簡帛、有字甲骨、敦煌文書和明清大內檔案后的第五大發現。然而近年來徽州文書從百姓和文物販子手中大量流失。
在1988年到2000年期間,劉伯山以個人力量,利用自己的工資、稿費收入,在徽州民間搶救和收集了徽州文書、譜牒、古籍等原件達1萬2千余份(部),并于2001年悉數捐獻給安徽大學,成立“伯山書屋”。此后至今,劉伯山仍不遺余力的“搶救”徽州文書。
除了學界,政府和民間力量為拯救文書流失也付出了巨大努力。可與徽州文書研究價值相比肩的貴州“錦屏文書”長期以來,也面臨水火天災、煙熏蟲蛀的威脅。錦屏縣組織社會力量從群眾中征集,在全縣農村初步建立起以農村知識分子、鄉村干部、離退休干部為主的“錦屏文書”征集工作網絡。
為進一步保存和研究這批珍貴的文史資料,研究人員還建立了“錦屏文書”的“電子檔案”,已完成2萬多件文書的掃描;修裱“錦屏文書”2.48萬件。
文史研究學者表示,如今,搶救各類民間文書的工作迫在眉睫,希望相關部門盡快制訂保護法規,并設立保護和搶救基金,避免重蹈覆轍。(楊丁淼)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