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影響力、競爭力和整體實力進入全國十強乃至更高位次為標桿,我省將“打造充滿活力的文化強省”細化為八個方面,構建量化評價體系,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實踐證明,‘八個強’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導向作用和推動作用,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在全國爭先進位、亮點頻出,開啟了繁榮發展的嶄新局面。在編制‘十三五’規劃綱要過程中,希望進一步豐富和拓展‘八個強’內涵。 ”在近日舉行的“十三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編制工作啟動會議上,與會專家建議道。
一組數據印證了專家們的觀點:第四屆全國文明城市評選中,合肥、銅陵、蕪湖三市入選,我省入選數并列全國第一,目前,我省全國文明城市總數已有4個,全國排名由第15名躍居第5名;“中國好人榜”安徽入榜人數連續6年位居榜首;第七屆中國“文化企業30強”評選中,三家皖企榜上有名,我省入選數與北京、浙江、江蘇并列全國第一位;8部徽派精品獲中宣部第十三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獲獎數量并列全國第三位;安徽新聞出版業2013年總體經濟規模綜合排名全國第八位,較2012年上升一位……
理論社科強、思想道德強、新聞出版強、廣電影視強、網絡輿論強、文化演藝強、文化產業強和文化開放強,文化“八個強”建設正引領我省走出一條獨具徽風皖韻、體現時代特征的文化強省之路。
文化強省“強”在哪
——將文化強省建設分解為“八個強”,以文化影響力、競爭力和整體實力進入全國十強乃至更高位次為標桿,構建量化評價體系
“一個省一次帶7臺大戲赴京展演,不簡單。 ”“像話劇又像音樂劇,還有電影元素,沒想到黃梅戲這么時尚。 ”“從《驚魂記》到《徽班進京》,徽劇始終堅持不斷創新,其傳承和發展的路子值得稱贊!”……在紀念“徽班進京”225周年之際,演藝皖軍攜7臺新創精品大戲晉京展演,贏得首都各界一片喝彩。 “這既是對徽派藝術返本開新的一種特別紀念,也是對我省繁榮文藝創作、打造‘文化演藝強’方式方法的一次公開檢驗。 ”安徽演藝集團董事長張居淮說。
張居淮所說的“文化演藝強”,是我省推進文化“八個強”建設內容之一。 2014年年初,對照省委、省政府既定的《文化強省建設實施綱要》,宣傳文化系統圍繞實現2016年階段性目標,將“打造充滿活力的文化強省”的宏偉愿景細化為理論社科強、思想道德強、新聞出版強、廣電影視強、網絡輿論強、文化演藝強、文化產業強和文化開放強八個方面;以文化影響力、競爭力和整體實力進入全國十強乃至更高位次為標桿,逐個“強”制定推進方案,細化定量評價體系,明確在全國爭先進位的“落實路線圖”和“任務分解表”。
“八個強,要從根本上解決到底強不強和究竟怎么強的問題。 ”在全省宣傳工作會議上,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曹征海對文化強省建設成績與差距的解析,引發與會者強烈共鳴。近年來,全國很多省份相繼提出“建設文化強省”的目標,然而,相關衡量指標和評價體系,定性的多,定量的少。我省通過構建“八個強”的定量評價體系,就是要找到一把科學的標尺,來監測和評價文化強省建設的進程和成效,進而增強宏觀調控和目標動態管理。
“八個強,解決了‘強在哪’的問題。 ”蕪湖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段玉嘉說,“強省瞄準全國前列,我們文化強市建設理所當然就要定位于全省領先。 ”
“既要橫比爭先,又要縱比進位;既要發揮優勢揚長項,又要挖掘潛能補短板。壓力與動力并存,大家的干勁都很足。 ”安徽新華發行集團董事長曹杰說。
“我們正聯合省統計局,細化量化50項具體考核指標,進一步完善文化強省建設的評價體系。同時,我們也及時地對‘八個強’推進情況進行督導和評估,分類有序加以推進,做到有目標有方向、有抓手有進度、有措施有要求、有考核有獎懲。 ”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化發展改革辦公室主任董慶介紹說。
文化強省如何“強”
——以打造全國一流的文化品牌,不斷提升安徽文化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以一個個體現中央要求、切合安徽實際、符合群眾意愿、具有探索意義的“文化創新”,帶動文化事業產業繁榮發展
“知道了要‘強’在哪,接下來就要解決如何‘強’的問題。 ”張居淮介紹說,打造全國一流的文化品牌,成為撬動“文化演藝強”的主抓手。
從2013年開始,省委宣傳部每年集中力量打造10部演藝品牌和10部影視品牌。一流品牌,意味著徽風皖韻與時代特征相融合,意味著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意味著市場和專家都認可、票房和評獎雙豐收。奔著一流品牌的目標,演藝皖軍打破地域和部門界限,面向海內外選聘名家大家,集聚一流創作團隊,大膽借鑒時尚藝術元素,使徽派文藝作品內涵更豐富、表現形式更多樣。此次晉京展演的7臺大戲屢獲國家級大獎便是品牌戰略最生動的注腳。
“安徽從創新國有文化企業考核體系著手,設置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業績考核抓手,推動了新常態下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5月14日,中宣部在深圳召開文化產業發展座談會,省委宣傳部負責同志以《“雙效”考核指揮棒牽引文化產業新發展》為題,在會上作了交流發言。
據統計,近兩年來,我省宣傳文化系統21次在國家有關部門召開的座談會上介紹“安徽經驗”,分享體現中央要求、切合安徽實際、符合群眾意愿、具有探索意義的文化創新。
2014年3月27日,安徽好人館迎來了第一批觀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云山信步走進,聚精會神地參觀。 “安徽好人館搞得挺好,據我所知是全國第一家,這是安徽道德教育的創造創新。 ”劉云山說。
“中國好人安徽多,如何把好人數量轉化為更大的社會正能量,如何把片段性一次宣傳變成生動性的系統展示,這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省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說,在建設安徽好人館的同時,我們還啟動了市級分館建設,推出了網上的流動好人館,并組織赴基層巡展巡演巡講,持續壯大正能量。
如何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如何激活基層文化陣地,讓基層群眾不僅能享“免費午餐”,更暢享“文化盛宴”?這是全國各地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上遇到的普遍問題。 2013年6月,我省按照“反彈琵琶”的思路,以農民文化樂園為主要載體,在文化設施最薄弱的村級、經濟基礎最薄弱的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率先展開了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的探索。兩年多來,農民文化樂園已由當初的一個概念輪廓變成實實在在的思想文化陣地。文化部副部長楊志今實地調研后,充分肯定了我省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的做法,認為“農民文化樂園建設試點工作為全國提供了寶貴經驗”。
作為全國推進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工作首批試點省份,我省在師資力量、經費投入等方面均無優勢可言,但經過深入調研,我省提出了“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理論教材和教學體系”這個全新課題,得到了業界專家的充分好評和積極響應。在4月底舉行的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工作推進會上,中宣部、教育部領導多次提及“安徽做法”。
一個個“文化創新”,為文化強省建設注入了新活力、打開了新局面。
文化強省為誰“強”
——文化強省建設的爭先進位,最根本的目的是文化惠民,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能像城里人一樣散步、跳舞、看書、看戲、看電影、聽講座,這不就是建在農村的城市公園嗎? ”金寨縣南溪鎮門前村的周世鑄老人笑呵呵地說。老人所說的就是村里新建的農民文化樂園。
“文化強省建設的爭先進位,最根本的目的是文化惠民,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曹征海的講話,明確回答了文化強省為誰“強”的命題。而“文化為民”也始終貫穿于文化“八個強”建設全過程。
“我是2008年底轉成非農戶口的,我名下的承包地還能享受土地流轉相關政策嗎? ”“我孫子戶口在包公街道,現在想轉回村來,行不行? ”……在全省“送法律進農民文化樂園專題宣講”首場活動中,村民們拋出一個個關心的問題,合肥工業大學吳椒軍教授耐心地一一解答。類似這樣面向基層的“宣講惠民”平臺在我省已經常態化。省委講師團團長洪永平說,把黨的大政方針解讀好闡釋好,關鍵要接地氣,讓群眾聽進去、聽明白,真學真懂真管用。
文明創建,帶給市民更多“獲得感”,這是合肥、銅陵、蕪湖三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主要經驗。合肥市民趙士龍經營一個流動小吃攤,以前經常和城管上演“貓鼠游戲”。后來,廬陽城管在新華文景苑小區廣場上增設小吃攤群點,既讓趙士龍這些小攤販們有生存之道,又方便市民生活,同時保持了環境衛生。蕪湖市弋江橋街道鐵橋社區居民尤祖蘭深有感觸地說,起初,覺得文明創建與自己關系不大,當發現小區綠化、環境衛生等方面發生很大改變時,自己從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
花10元就能看一場黃梅戲大戲;無需登記、無需辦卡,城鄉居民直接刷62開頭銀行卡就能享受優惠補貼;縣及縣以下的基層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實打實”的文化大餐……首屆“安徽文化惠民消費季”活動,創新運行平臺和活動模式,運用市場方式拓寬文化消費渠道,整合多方力量提供公益惠民服務,為城鄉居民打造了一場能看、能聽、能玩、能買的“文化盛宴”。
“在電視上看戲哪有現場看過癮哩!而且,就在家門口,一分錢不用花。 ”歙縣雄村鄉雄村村民沈萬清高興地說。從2014年開始,我省將民生工程中文藝活動專項補助標準由每村2400元提高到4400元,開展“送戲進萬村”活動,確保每個行政村一年看到一場正規演出。該項目采取政府公開采購的形式,參與競標的演藝團體需開出戲單,由群眾“點菜”、打分,這種“群眾唱主角”的采購模式受到基層百姓歡迎。
“我與名著有約”讀書征文、閱讀惠民“七進”活動、“經典閱讀讓生活更美好”專題講座……作為我省引導和推動全民閱讀的示范性品牌,今年的“書香安徽閱讀季”活動在形式和內容上積極創新,活動的參與性和互動性都有新提升。
文化,讓百姓生活更精彩;文化,讓和諧家園更美好!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