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吟誦一首屈原的詩,我仿佛看見兩千年前在汨羅江畔你縱身一躍,用生命在楚國劃出一道美的弧線。這道弧線,承載著你滿腔的愛國情懷;這道弧線,或許是你生命最完美的結局;這道弧線,又書寫出多少無奈與不甘,但終究不能淡褪你對楚懷王的忠貞不渝!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6月20日下午三點,由安徽文學藝術院、安徽省作協詩歌藝委會、安徽省朗誦藝術學會、《合肥晚報》“最合肥”周刊聯合主辦的“又聞艾葉香,2015端午詩文朗誦會”在徽園安徽文學館舉辦,安徽省的詩人、文化名人和詩歌朗誦愛好者齊聚一堂,頌揚千古不朽的屈原精神,共度一個別樣的端午佳節。
一、登臺吟誦詩歌
黃玲君女士第一個登臺獻詩,一襲白色長裙的她吟誦了自己原創的詩句,《端陽,詩人的節日》,所誦讀的是對歷史的回顧,也是對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謳歌。
接下來方玲老師為大家朗誦了一首謝墉的《粽子》,短短的八句話,囊括了粽子的制作過程、成熟以后的形態,最后詩文升華到紀念屈原,思念家鄉,感懷母親一生辛勞的境界。
方玲曾是安徽人民廣播電臺的播音員,從1970年入職以后有四十多年的播音經驗,朗誦起詩歌來更是駕輕就熟,博得了在場來賓的陣陣掌聲。
“國破家亡,家破人亡”,古老的楚國是一枝怎樣凋零的花朵。周鸝朗誦的一首《端午節的情思》仿佛帶我們回到了那個紛亂的歲月,站在汨羅江的屈原,發出一聲長嘆,從此一個偉大的時代與我們告別。
不同于其他“大咖”,周瑾則是一個詩歌新秀,“這是第一次在眾位老師面前朗誦詩歌,也算是鍛煉自己吧,希望能得到老師們的指導,有所進步”。
在詩文朗誦會的現場,一個小朋友格外引人注目,小朋友名叫陳藝洋,今年八歲,別看他年齡小,卻從不怯場,也獲得過許多朗誦詩歌的獎項,一首兒童詩《鮮花和星星》朗誦得有模有樣,頗有大家風范,收獲了陣陣掌聲。
陳藝洋的媽媽王群芳是新華學院的一位老師,更是切切實實的詩歌愛好者,大學時期就參加詩歌社團形成了興趣愛好。王群芳的老家在壽縣,她打趣說:“我們老家的方言,各種發音都不分”,為了糾正發音,她也頗費功夫。如今,已經成了省級普通話測試員。身著漢服,吟誦一首屈原的《漁夫》,也仿佛讓人領會到了“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境界。
在學校教學期間,作為詩歌協會的指導老師,也帶領社團的學生獲得了不少獎項。現在,她正在編寫一部詩歌書籍,主要針對的是當代大學生,“讀詩,是內心的凈化,我也希望讓更多大學生加入到吟誦詩詞的隊伍”。
二、吟詩有良方
王秀琴,國家一級演員、中央戲劇學院導演學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合肥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從藝40年,她一直拼搏在藝術創作第一線,集舞臺劇、電視劇、話劇、音樂劇、小品、主持、創作、導演、教學于一身。編、導、演電視劇、話劇、音樂劇、詩歌朗誦等300多部(首),曾獲全國獎項6個、省市獎60多個,是省內頗有影響的社會知名人士。
她為大家帶來了一首《徽州女人》,都說“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男人外出經商,在高高的院墻、青瓦白房的映襯下,訴說了凄美的一生。
有著豐富舞臺表演經驗的王老師對吟誦詩歌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吟誦詩歌要有感而發,應時應景”,大多數人認為,吟誦詩歌最重要的是聲音,但在王老師看來,不僅需要聲音,還要融合表演,以及深厚的文字底蘊。有很多人吟詩都是在尋找作者的感情,但正如‘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朗誦也要有自己的感悟,真正理解了作品,跟著自己的感覺走,才能真正地表現好一部作品。”
歷史的長河一去不復返,留給我們的遺產卻是值得世世代代珍藏。
如今,每到端午節,無論是包粽子、賽龍舟,還是吟誦詩歌,人們用不同的形式紀念他們心目中偉大的先人。
屈原文采風流,散發出浪漫主義的情結,他的執著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他的完美是“扈江離與辟芷兮,忍秋蘭以為佩”;他的堅毅是“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滔滔歷史長河,留下了他不滅的精神,永恒的身影。(王麗娜 李云勝/文 韓偉光/攝)
責任編輯: